“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战略张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5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宗旨是在中外企业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之间建立起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国了解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从2000年至今,论坛已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本报告是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背景报告之一。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预研究“‘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战略”的课题成果。课题负责人:张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成员: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张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张丽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胡江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吕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许宏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内容提要本报告首先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国际经济环境发展前景向好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持续吸收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后危机时期跨国并购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表明,“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是,大国责任不断增加,贸易摩擦处于高发期,气候问题对我国经济贸易提出了新挑战。为此,报告从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推进“走出去”战略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十二五”时期战略重点与战略措施。【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战略机遇期对外开放战略目录一、“十一五”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1二、“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前景........................................................21、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22、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23、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24、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25.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3三、“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41、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吸收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机遇...........................42、后危机时期跨国并购的机遇...........................................................................43、发展中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机遇.......................................................4四、“十二五”是中国对外经贸摩擦与矛盾凸显期....................................................6五、“十二五”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措施........................................................6参考文献:..................................................................................................................11编者说明......................................................................................................................12一、“十一五”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出口总量全球排名第一,进口总量全球排名第二。开放型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对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做出巨大贡献,为“十二五”发展积蓄力量,打下良好基础。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了规划目标。2010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29727亿美元,与2005年年末进出口总值14221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长21.8%,高于规划设定的目标。我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高于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8.9%,这一比重较“十五”末期的2005年进一步提高3.1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对欧美日以外的市场出口比重由48.7%上升到54.3%。服务出口由世界第8位升至第5位,进口由第7位升至第4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可达到4200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1.5倍左右。其中,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16.1%上升到2009年的42.1%;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和就业的重要吸纳渠道之一,其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进出口额分别达到全国的28%、22%、55%左右,直接吸纳就业约4500万人。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外商投资企业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溢出效应大幅提升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外资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国际规则,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合计2166亿美元,是规划确定发展目标的3.6倍;五年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8.8%,在全球的排名由“十五”末期的第18位跃升至第5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94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完成营业额2850亿美元,是规划目标的2.2倍;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92万人,是规划目标的1.5倍。“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国际合作,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把外部市场冲击的不利影响降到较低程度,实现了经济平稳和较快增长的目标,保持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1“十一五”期间,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要素价格定价机制改革滞后,部分进出口商品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的比较优势;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开放缓慢,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服务进出口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境外投资管理和促进机制不健全,资本输出方式、领域单一,影响海外资产的发展规模和投资效益;出口市场和产品多元化进展缓慢,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有待加强;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473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加大了总需求管理和国际收支调控的难度。二、“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前景1、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对大部分经济体而言,2009-2010年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谷底,“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自谷底反弹复苏时期。历史经验表明,重大危机后,经济恢复将历时数载,恢复性增长往往伴随着局部危机,复苏过程曲折波动。“十二五”期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左右,低于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的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为2%左右,发展中经济体为5%左右。2、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进一步推动全球跨境投资。以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有可能被一种开放的、更具创新活力的生产组织形式所替代,从而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新技术革命可能会为全球贸易和直接投资带来新的机遇。贸易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缓慢推进,停滞多年的多哈回合有可能于“十二五”前期完成谈判。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活跃。3、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了尽快走出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力图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抢占新技术、新产业的制高点。信息技术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将革命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新能源、低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既可能推动其技术进步,也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4、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据IMF估计,2010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1%,其中中2国自2007年起就连续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危机中,各国共同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对话机制;第二,此次危机暴露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与不公正,改革现有经济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第三,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中遭受了巨大损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在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问题上将不得不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这些都为全球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发达经济体仍占据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发达经济体的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海外的巨大资产,在5-10年内不会出现根本性转变。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力量的消长主要表现在增量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虽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增长力量没有发生变化,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能力。5.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从长期来看,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向其聚焦。西方国家会把环境破坏、能源价格上涨等问题归罪于发展中国家,并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手段,要求部分新兴市场大国承担强制减排义务。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排放水平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将面临空前的国际压力,是对外经济关系领域面临的新的挑战。表1: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分布和变化占全球总量比重2000-08年总量增长相当于全球人均水平2000-08年人均增长2000年2008年2000年2008年全球100%100%27.2%100%100%15.7%发达经济体48.9%38.9%1.2%342.6%287.8%-2.8%新兴经济体49.6%59.6%53.0%66.4%80.0%39.3%其他发展中经济体1.3%1.3%24.2%11.9%10.7%4.5%美国24.6%19.2%-0.5%529.6%422.5%-7.7%日本5.0%4.0%0.8%242.4%210.1%0.3%中国12.0%21.5%127.5%60.1%108.2%117.1%印度4.2%4.9%48.0%25.9%28.9%30.6%俄罗斯6.5%5.7%10.8%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