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台阶》教学反思《台阶》是统编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含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所以我将本文的重难点分别定为“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并针对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在导入环节,我选用了刘和刚的《父亲》MTV,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再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从外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为本节课的教授奠定了情感基础。二、整体把握,评析人物《台阶》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该是不经意的,应该是于文本的解读中水到渠成的。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合理利用阅读提示和课文旁批,所以课前我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获取重要信息,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攀登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概说人物形象,第二级台阶——赏析细节描写,第三级台阶——体会作者情感。在攀登第一级台阶时,我让学生筛选文中的四字词语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用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说话呢?有两个目的:第一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让学生学用语言。因是自读课文,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学生能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概说,学生既认识了父亲的形象,也很好地培养学生了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台阶》一文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形象,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抓取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深入体会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默读批注继续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注重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通过默读、说话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了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父亲的感情世界。体会作者情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扣紧“台阶”的含义,关注课文的结尾部分,并补充介绍了李森祥的创作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是怀着敬佩、怜悯之情讲述这一故事的。另外,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父亲的追求也是60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代表着在一无所有条件下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学完课文,学生也明白了作者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是为了刻画不甘人后,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劳的手脚一步一步的提升家庭地位农民形象。为了突破本课的两大难点,我巧妙地融合和信息技术。如导入环节,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父亲》MTV视频,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从外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也为本节课的教授奠定了情感基础。接下来有用ppt出示本文的阅读提示,用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明确教学目标。在赏析细节环节,为了指导学生写批注,我也利用了ppt出示句子的规范赏析,细致引导学生赏析、批注。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作品主旨的处理太简单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只是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出,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知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的目标。2.朗读指导做得不够细致在赏析细节感知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朗读品味,比如“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如果我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再让学生体会,学生通过我的朗读悟出了这个破折号其实是表现了父亲说话的不连贯,进一步表现父亲“要强”的性格特征。因此,感觉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少了,教师的朗读指导也少了,课堂也缺少了一点点语文味。3.和学生的交流不够用心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进入角色,我的感情没有完全投注到课堂里,虽然在这课堂课里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其实我与学生没有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因为我整堂课都在关注时间,关注我的课堂流程,我没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表现,没有用心与学生交流。通过《台阶》一课的教学,我对语文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真正让学生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更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