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目录一二三四统计指标指标的含义理解统计指标的功能和作用统计指标的分类和体系统计指标的设计和运用一、统计指标的含义理解•(一)指标、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概念雷蒙•鲍尔:指标是一种量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标是通过定量分析评价社会进行生活状况的变化。狭义的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而广义的指标,既可能是一种量化的手段,表现为一种可数值化的东西,也可能是通过一定的定性方法来确定,反映事物的一种价值。(一)指标、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概念《社会学辞典》:统计指标简称指标,反映社会存在的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或名称)和具体数值。包括名称和数值两个部分,是从数量方面反映社会客观存在的具有经济内容的总体现象的事实,如人口数等。根据数值形式,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三种。按照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从产生的过程来理解,统计指标也是社会现象数量化的产物。数量化的目的在于通过专门的数学描述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统计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指标的形式将社会现象数量化的过程,而统计指标就是社会现象数量化的产物。(一)指标、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概念而从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来理解,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需要有时间、空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来源等七个要素组成。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的总体,这些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社会现象的现状和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指的是指标群或指标组合,这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或任凭主观拼凑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该是依据不同的统计目的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联系的、说明社会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二)指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目标与指标目标体现目的宏观(广义的、综合的、总体的)具有定性、定量、时间、空间、规定性等特点指标服从目的微观(狭义的、个体的、单项的)具有着重对定量检测的特点(二)指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指标与指数指标(统计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也可以说统计指标是指反映实际存在的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它是在总体同质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统计方法对总体各单位标志的标志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综合,就形成了各种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指数(统计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讲:统计指数是指同类事物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相对数等。即所有的动态比较指标。狭义讲: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多种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总变动的特殊的相对数。即专门用来综合说明那些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实际上,指数是指标的一种。(二)指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社会指标与统计指标社会指标是全面衡量社会发展进程、制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数据指标。它是社会现象数量化的科学范畴,能够反映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区别:统计指标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特征的范畴和数值,是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既成事实及其数量表现的统计指标。社会指标除包括反映客观实际的社会统计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及目标)指标,反映社会成员主观感受的主观指标等。联系:社会统计指标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和基础,社会发展计划为制定和应用社会统计指标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和统一的。二、统计指标的功能和作用(一)统计指标的功能1、描述的功能2、解释的功能3、评价的功能4、检测的功能5、预测的功能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如实反映情况,主要应说明“是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是判明社会现象性质和特征的关键所在,此时虽还不作深入的解释和评论,但它是统计指标诸多功能的基础。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地、深入的分析,不但要发现问题,而且主要应说明问题发生的原因,回答“为什么”。能够回答为什么,往往就能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统计指标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尺度,用它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作出适当的判断和评价。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统计指标犹如现代化企业中自动控制中心的各种仪表所显示的数字,通过这些数字,可检测整个社会这架大机器的运转情况,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所研究社会现象的宏观调控,制定或修订决策,研究措施,指导工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统计指标根据已经占有的基本的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所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对未来时期的可能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这种预测不单纯是推算具体指标数值的变化,而应着重分析数量变化时的各种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二)统计指标的作用•指标是统计浓缩数据信息的载体。统计数据按照加工处理程度分为原始数据和次级数据两类。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加工、提炼和统计分析处理等过程之后才能更加明确地显示统计规律。次级数据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整理、加工和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能够综合地展示原始数据所表达的统计信息。一般地,引领原始数据的指标是个体指标,而引领次级数据的往往是集合指标。由此可见,指标既是引领数据的灵魂,也是统计浓缩数据信息的载体。在此意义上来讲,统计指标包含了社会现象的重要信息,因而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很好的描述和解释。1、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统计指标是要对社会发展进程、制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进行衡量的数据指标,蕴含社会中诸多现象问题的关键信息。因此社会统计指标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政策的依据和基础。根据统计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我们能够知晓现有的和将来的社会规划、社会政策将可能带来何种效果以及何种影响。2、对社会规划、社会政策及其效果和影响作出评价•统计指标所蕴含的信息和数据逼近能够对社会规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同时将统计指标所提供的连续的、长期的、相互有联系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还能够准确地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作出很好的检验和预测,及时发现社会中现存的问题,以及将来可能出现哪些走向和趋势。例如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3、对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实现进行检测和预测•认识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统计指标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是要以此为基础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此意义上,统计指标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对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以及预测,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统计指标对社会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对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三、统计指标的分类和体系(一)统计指标的分类1、个体指标与集合指标根据表征对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指标分为个体指标和集合指标。个体指标是指表征总体单位或个体的指标,如个人的身高、种族、身高体重比等等。而集合指标则是表征样本或总体这些集合的特征的指标,如某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中国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中国人口年龄的金字塔类型等等。一般而言,集合指标的取值或具体属性需要通过对该集合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或个体的个体指标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得到。2、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按照指标所表征的特征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是表达研究对象的属性特征或顺序特征的一类指标,其取值只能是文字、符号或数字,而不是数值,不能进行数学运算。例如,中国人口年龄的金字塔类型,某个人的职业、种族,某种产品的质量等级等等。定量指标则是表达研究对象数量特征的一类指标,其取值是数值,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数学运算。例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某个人的身高、体重,某个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等等。一般而言,定量指标的取值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测定,存在一个计量或计数的过程,往往约定计量单位。而计量单位又可以分为无名单位3.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可以根据其表征内容的性质和取值的计算形式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大类。绝对量指标是反映总体、样本或总体单位的绝对水平、绝对规模、绝对大小的指标,其计量单位通常是简单的有名单位或乘积式的复合单位,可以简称为绝对指标。例如某人身高183厘米,某学校有1000名在校学生等等。相对量指标是反映总体、样本、总体单位或个体的相对水平、相对规模和相对大小的指标,简称相对指标。“相对”一词在这里是“相对比”的意思,基本的计算形式是绝对指标“相除”而得到,因此计量单位就可能会因为分子分母的指标单位一致而变成无名单位。或者,变成除商形式的复合单位。有时候相对指标也可以“相除”得到新的相对指标,此时往往是无名单位。4.单一指标与指标体系单一指标是指对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的单个指标,而指标体系是指针对同一研究对象从同一个方面的不同角度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测度或测量而构建的相对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组指标。显然,指标体系是单一指标的有机组合而不是简单堆砌,其具体构建有许多原则和技巧需要遵守。(二)统计指标分类体系的缺陷与完善•根据现行统计学教材及文献资料,制成指标分类体系图,(见图1)。现有的分类体系存在以下缺陷:•(1)指标分类类别的缺失性,统计分组的基本要求是“穷尽”、“互斥”,统计指标的分类也是属于分组的范畴,但是现有的指标分类却没有遵循“穷尽”的原则,致使有些指标无法正确归类,进而无法系统科学地阐述其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2)指标类别界定的模糊性。有一类指标的归属问题引起诸多争议。例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平均密度、平均比重等指标,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可取得,故带有平均数的性质,用计算相对数的方法亦可取得,又带有相对数的性质,这类指标归入平均数亦可归入相对数也可,这种可以跨越类别的指标的存在说明了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分类相互不具有排斥性。•根据前面的分析,应对统计指标分类体系加以完善并系统化(见图2):•(1)按照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平均相对指标四种。即在原来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类别———平均相对指标,这样就可以解决对相对数计算平均后无法归类的问题;(2)按照指标的产生过程把统计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3)按照指标的性质不同,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一种外延性指标,与总量指标(一级指标)相对应。质量指标属于内涵性指标,与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二级指标)和平均相对指标(三级指标)相对应;(4)按照时间状况不同,基础性指标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派生性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四、统计指标的设计与运用(一)统计指标的设计提出理论统计指标对统计指标进行测量对统计指标测量值进行检验分析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理论可视作由一系列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组成的系统。支撑理论的是各种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所谓提出理论就是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明确支撑理论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便为理论的数量化和实证化做准备。为了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并使之数量化,理论上的概念一旦确定,便需给出它的操作性定义或操作性概念。根据上述论述,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中给出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实质上就是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中的测量,一般指的是社会测量,是为确定某特定的社会现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各种调查活动。指标测量在社会现象数量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提出概念和确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达到对现象本质和整体的认识,而指标测量则把概念性的认识转化成人们可以感知和认识的具体的量的形式,达到新的意义的感性直观。其次,指标测量是对社会科学理论进行实证性检验的必要步骤,指标测量值为社会理论的实证性检验提供了实际的观测数据。因为在指标的实际测量阶段,把指标概念转化成指标数值需要经过大量而复杂的工作,由于主观和客观、随机和系统原因,都必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必须对统计指标的测量值进行检验。对统计指标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