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虽才华横溢,但因受秦桧的排挤(陆游曾和秦桧的孙子秦埙同科应试,陆游考了第一,秦桧不喜,让人把秦埙改为第一,但主考官不同意,仍取陆游为榜首,秦桧大怒,竟毁了陆游的卷子,并在以后事事压制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除做过短暂的严州知府外只做过一些无关紧要的散官,而陆游一生都在期待着抗金报国、杀敌立功,当他五十岁的时候,范成大镇蜀,邀他去任参议官,范成大不仅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而且也主张抗金,有何陆游惺惺相惜,这让陆游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写下了这首雄浑豪放的《金错刀行》,抒发了他抗金报国的豪情壮志,当然在诗中陆游也表现了他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十分正常的。诗人以物咏志,用宝刀的光芒夜间穿窗而出来比喻自己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后一联除了强化这种愿望外还给人一种英雄盖世却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第三联和第四联主要是称赞范成大的,说他和自己惺惺相惜,而自己又渴望着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第五联是劝范成大出兵北伐,不要空对岷山的白雪。最后一联是为了增强范成大的信心的:当年楚国仅剩下了三户人还能推翻秦朝(三户是指很少,而户是指楚国王室后裔),难道现在我们堂堂的中国就没有一个人敢去抗击金国吗?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谢观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