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实验原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免疫测定技术。测定中,先使抗原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然后加待测的抗体,再用某种酶标记抗体,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的“双抗体夹心”,此时酶仍保有活性,同时标记抗体亦有免疫活性。之后再加入酶的底物,在酶的催化下产生反应并产生有色物,颜色深浅与待测物质的量直接相关。至此,酶的催化放大作用与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相完美结合,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与灵敏度。实验材料与试剂:1.聚苯乙烯微量细胞培养板(平板,96孔)。2.酶联免疫检测仪。3.辣根过氧化物酶羊抗兔IgG。4.包被液:0.05mol/L碳酸缓冲液(pH9.6):Na2CO30.15g,NaHCO30.293g,蒸馏水稀释至100ml。5.稀释液(PBS-Tween):NaCl8g,KCl0.2g,KH2PO40.2g,Na2HPO4·12H2O2.9g,Tween-20,0.5ml,蒸馏水加至1000ml。6.洗涤液:同稀释液。7.封闭液:0.5%(质量分数)BSA(用PBS配制)。8.邻苯二胺溶液(底物):配制:0.1mol/L柠檬酸(2.1g/100ml),取6.1ml,0.2mol/LNa2HPO4·12H2O(7.163g/100ml),取6.4ml,加蒸馏水12.5ml,取邻苯二胺8mg(溶解);临用前加30%(体积分数)H2O240μl。9.终止液:2mol/LH2SO4。实验步骤:1.包被抗原:用包被液将抗原作适当稀释,一般为1~10μg/孔,每孔加200μl,37℃温育30min。2.洗涤:倒尽板孔中液体,加200μl洗涤液,反复三次,最后将反应板倒置在吸水纸上,使孔中洗涤液流尽。3.加封闭液200μl,37℃温育30min。4.洗涤同2。5.加被检血清:用稀释液将被检血清作几种稀释,每孔200μl。同时作稀释液对照。37℃温育30min。6.洗涤同2。7.加辣根过氧化物酶羊抗兔IgG,每孔200μl,37℃温育30min。8.洗涤同2。9.加底物:邻苯二胺溶液加200μl,室温暗处5min。10.加终止液:每孔50μl。11.观察结果:用酶联免疫检测仪记录OD490nm读数。实验结果数据如下:血清稀释倍数样本号(组号)1/400(2)1/800(3)1/1600(4)1/3200(5)1/6400(6)1/12800(7)1/25600(8)1/51200(9)无1抗(10)无抗原(11)B1.4081.2401.2111.2281.1140.8100.6980.5190.3740.094C1.0981.3570.9430.9961.0190.8950.6820.4150.2010.067D1.4941.3541.2401.3341.1180.8590.6670.4720.2810.083组平均1.3331.3171.1311.1861.0840.8540.6820.4190.2850.175P.S:紫色数据表示异常00.20.40.60.811.21.41/400(2)1/800(3)1/1600(4)1/3200(5)1/6400(6)1/12800(7)1/25600(8)1/51200(9)无1抗(10)无抗原(11)OD490nm平均读数稀释度(组号)实验结果折线图实验讨论:1无一抗(10)数据值存在异常。理论上应趋近于零。可能是由于受污染所致实验现象比较清晰,随浓度由浓到稀,颜色由深黄渐变为浅黄。2线性关系比较明显。但斜率随浓度减小而有所增大。这可能是在使用取液器时有气泡混入,导致实际浓度低于理论上的浓度。3组号(2)(4)(5)中3个样本数据差别较大,可能是因为配血清时混合不够均匀所致。这个实验采用了间接法测定,利用酶的催化放大作用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作为一名精仪系的学生,这给予我的启示就是,在直接测量精度如果遇到瓶颈时,没有合适的方法提高精度,那么可以考虑寻找一个“中介”,而这个“中介”应该具有“在变量产生微小变化时能放大这种变化,或者用另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的特性,从而测量变得可行。而该实验中,最终效果就是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颜色深浅大致看出浓度的不同。这一点很值得思考。另外由于操作不熟练、不仔细,也带来了一些粗大误差,如无一抗(10)。这是我们实验中应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