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岛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作业)题目:理想与现实——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建筑电讯组院系名称: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城规122指导教师:祁丽艳2016年04月09日目录一、什么是“建筑电讯组”二、建筑电讯学派的发展历史三、建筑电讯派所构想的未来城市类型四、行走城市1.简介2.案例分析2.1格拉茨美术馆简介2.2特点2.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评价2.3.1土地使用2.3.2建筑形式与体量2.3.3交通与停车2.3.4人行步道2.3.5开放空间2.3.6支撑活动2.3.7标志3.“行走城市”对城市设计的意义五、插入式城市1.简介2.历史与背景3.案例分析3.1背景3.2发展历史3.3所体现的城市设计理念3.3.1高密度集约化3.3.2空间的大开大合3.3.3空间的整合3.4建筑特征与构造3.5评价3.5.1协调度评价3.5.2实用性评价3.5.3社会性评价4.插入式城市对城市设计的意义六、小组成员理想与现实——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建筑电讯组一、什么是“建筑电讯组”“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是196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一个前卫的建筑组织,主要成员都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theArchitecturalAssociation,London)的,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未来主义色彩、反英雄主义、反权威、支持消费主义、从先进技术中吸收灵感的机构,目的是要摆脱现实的种种限制,能够探索出建筑设计、城市发展的新途径来。“建筑电讯”派的领军人物是彼特·库克(PeterCook),评论界有说他和“建筑典型”小组的对世界建筑界的影响可以等同于披头士(Baetles)乐队对摇滚乐的影响。作为英国实验建筑的设计团体,“建筑电讯”小组是建筑界的嬉皮士。他们出版的一本实验建筑杂志的名称就叫做《建筑电讯》。《建筑电讯》创刊于1960年,开始的时候是包括库克在内的共六人的建筑家策划的,这本杂志和其他建筑杂志不同,里面有诗歌、设计、建筑概念,也有各种艺术评论和创作,这本刊物针对消费社会而展开新的建筑和都市构想,混杂了高科技、波普艺术型的和平面媒体手法,《建筑电讯》基本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设计刊物和文化刊物,里面的建筑非常娱乐性,好像昆虫的脚一样的建筑,根据居住者的要求,在都市中向希望的场所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走都市”(WalkingCity)。Archigram质疑、挑战甚至调侃传统建筑,引用科幻、漫画和广告中的形象,大量设计幽默的建筑和城市,给予世界的建筑家们和设计师的影响至今不衰。其设计理念具有如下特点:1.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2.“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3.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Architecture)。4.建筑电讯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二、建筑电讯学派的发展历史1.1961年,彼得·库克(PeterCook)才25岁。在伦敦,他和大卫·葛林(DavidGreene)、麦克·威柏(MikeWebb)创办了一本独立杂志《建筑电讯》(Archigram,这个词由ARCHItecture和teleGRAM合并而成)2.第二期开始邀请朗·赫伦(RonHerron)、华伦·袭克(WarrenChalk)和丹尼斯·克蓝普顿(DennisCrompton)加入。3.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Gagarin)身着90公斤重的太空服,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发出“地球是蓝的”的惊叹。4.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人类从仰望星空到身临其境,这一大步跨越激发了更具野心的未来想像。5.英语科幻文学在这一时代爆发了“新浪潮”,出现了慕卡克(MichaelMoorcock)、赫伯特(FrankHerbert)等代表作家7.朗.赫伦的“行走城市”(theWalkingCity,RonHerron,1964)的主要设计概念是城市完全放弃小汽车,用各种自动带人行道、电梯来连接居住区、工作区、商业消费区、娱乐区,人行方式是唯一的内部交通方式,他认为这样的一个城市的确能够使得超级城市回归到社区的本来原点去,使得人和人的关系密切,有真正的社区生活。三、建筑电讯派所构想的未来城市类型建筑电讯派曾经提出一些理念,比如:轻巧的金属构件、可以拆卸组建的结构、明快的色彩、卡通式的平面元素,这些设计都很惊世骇俗。他们曾经构想过的城市方式,包括朗·赫伦的“行走城市”、彼得·库克的“插入式城市、立即性城市、漂浮城市、爆裂村落等等。以下将重点介绍“行走城市”和“插入式城市”。四、行走城市1.简介1.11964年,正是“披头士”乐队“入侵”美国的年份。步行城市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建筑巨构,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机械艺术作品。1.2每个“步行城市”都是a)一个巨大的多功能空间聚合体,b)它的外形如同机械怪兽,长着椭圆形的躯干,靠数个机械臂支撑和移动,头部有机械眼判断方向,c)当需要与其它“步行城市”发生连接时,它会伸出机械吸管吸附在彼此身上。1.3这种灵活性既适合于一种集权式的管理,又方便独立生存,1.4它们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资源自我更新制造能力。1.5赫伦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绘制了“步行城市”停泊在纽约曼哈顿市区的情境图,还有它们在沙漠和海洋等不同自然环境下成群爬行的壮观景像,成为“建筑电讯”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作品。1.6与他的“步行城市”相似的构想,后来出现在某些作家的科幻小说中,例如美国作家金·斯丹利·罗宾逊(KimStanleyRobinson)写于1985年的《关于白的记忆》(TheMemoryofWhiteness)和写于1996年的《蓝火星》(BlueMar,“火星三部曲”第三部,获1997年雨果奖最佳小说),这两部小说都写到一个沿赤道轨道围绕水星移动的巨型城市。而英国作家菲利普·雷夫(PhilipReeve)在2001至2006年间出版的“灵魂机四部曲”(MortalEnginesQuartet,在美国称为HungryCityChronicles)中,写到了一种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牵引城市”(TractionCites),它们互相吞噬以获得燃料和其它资源。2.案例分析2.1格拉茨美术馆简介该美术馆于2000年开工修建,投资约2300万英镑,2003年完工开放。整个美术共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这里还有书店和礼品贩卖部等。2.2特点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格拉茨美术馆的外壳包覆着蓝色半透明有机玻璃,在表层下安装着一种他们称之为BIX的发光装置,由计算机控制发光程序,可以让整个建筑物900m2的外皮变成超大的低分辨率显示屏,实现Archigram当年称为“CommunicativeDisplay”(信息交流显示)的建筑理念。建筑的外皮模糊了传统意义的“墙”和“屋顶”,到了晚上“海参”的表面是一盏盏荧光照明灯,使街区的夜晚成为既有雕塑感又充满戏剧性的一道风景。建成之后的格拉茨美术馆被设计者PeterCook和ColinFournier称为“友善的外星人”(afriendlyalien)。这个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PeterCook“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当然,与古典建筑的巨大反差在建成之初也遭到了一些保守人士的批评,有的人称这个建筑在格拉茨中就是“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他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主要展览空间在顶层,这层大厅没有柱子遮挡。整个美术馆共分5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或海参触角的称为“Nozzles”(管口),它用作顶层自然采光口;屋顶处悬挑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即“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修整而来的,现在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功能为书店和礼品售卖部等。从建筑外面小广场上的铜质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出美术馆的形体和周围建筑的空间关系,设计者充分考虑了不同界面之间的衔接。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展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的空间体验是缓缓地被吸到“Belly”,即“胃”部分的展厅,运动中营造了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这无疑也是Archigram的理念——人与建筑的关系是流通和运动,建筑作为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PeterCook“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2.3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评价2.3.1土地使用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格拉茨美术馆的功能为公共建筑,附近的地块也大部分为商业性地块,如购物、餐饮,格拉茨美术馆很好的契合了地块的功能。2.3.2建筑形式与体量在60年代基于行走城市理念建造的格拉茨美术馆在建筑形体和体量上都体现着未来的现代主义,和当时周边存在的巴洛克风格的坡屋顶小尺度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2.3.3交通与停车格拉茨美术馆位于穆尔河畔,lendkai大道西侧,sudtirolerplatz北侧,交通便利。虽然美术馆坐落于密度相对较大的传统建筑之间,但在美术馆的东侧与南侧设有广场与停车场,为参观者提供了方便。2.3.4人行步道入口位于美术馆东侧,在入口处设置了广场,为参观者提供了室外活动空间,进入艺术馆首层便是一个玻璃幕墙围合的大空间,其中包括了接待大厅、咖啡厅、多功能厅等。在这个区域建筑师采用了常规的建筑手法,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熟悉的城市公共场所,参观者在首层的活动较为自由。接下来的展览流线是由一个自动坡道将人流引到上层的展览空间。而整个展览空间就像一个泛着光的巨大蓝色气泡漂浮在首层结构之上,在这个跨度达60米的生物形态构筑物中,安置了两个巨大的展室。2.3.5开放空间美术馆首层是由玻璃幕墙围合而成的一个大空间,包括了接待大厅、咖啡厅、多功能厅等。顶层为展览空间,术馆的顶端还有一个距地面16米高的悬臂式透明观景台。室内空间虽然很大,但是相对封闭,所以在室外设计了宽敞的外部空间。2.3.6支撑活动美术馆主要承担展览的功能,此外还具有休闲娱乐功能,顶端的悬臂式空间成为很好的观景平台。2.3.7标志格拉茨美术馆独特的艺术造型在传统建筑林立的街区里很容易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到了晚上,巨大的建筑外形在灯光的衬托下更像一个天外来客,成为穆尔河畔一道独特的风景。3.“行走城市”对城市设计的意义融入“建筑电讯”理念的格拉茨艺术馆是对现代建筑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建筑电讯派波普化、解构化和高科技化表现手段让格拉茨艺术馆在艺术气息浓郁的奥地利小镇鹤立鸡群,彼得.库克的设计取材于建筑之外,扩大了建筑的想象尺度,通过在建筑形式和对传统历史街区处理中采用了创新的手法,创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综和体,为一个传统小城注入了年轻的热忱。格拉茨艺术馆所蕴涵的不仅仅是一次建筑领域的艺术尝试,建筑电讯派在电讯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