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社会与中央商务区(CBD)的发展【摘要】信息化浪潮已经进入中国,它对中国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描述了信息社会、信息城市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城市发展和CBD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社会CBD规划的一些原则。【关键词】信息社会中央商务区1992年,美国政府提出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即信息高速公路,即以多媒体为车,以光纤为路,通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将全国乃至全球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企业、图书馆、金融机构、家庭等各种部门联系起来,以交互方式快速信息传输的高流量信息网络。之后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积极相应,相继提出了各自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正在以非比以往的速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仅仅7年时间,就有了3亿多用户,远远超过广播和电视的普及速度。美国已经拥有四通八达到信息高速公路网,总长度超过8万公里,占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网的68%,联系着14000多个城镇和社区。信息化浪潮也影响到中国,1997年,中国国务院在深圳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化概念,信息技术、信息化对中国社会、城市建设以及CBD的影响正逐渐深入。表1现代媒体的普及速度广播电视互联网发展到5000用户所需的时间37年13年7年,3亿用户一、信息社会的特征1.信息社会的社会特征1.1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在信息化社会,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其中信息化水平起决定作用。信息化水平体现在三方面: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市民应用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信息社会的城市竞争将在信息化水平上竞争。1.2网络化信息社会的各种主要功能不断以网络方式组织起来,包括经济活动、生产方式、沟通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网络建构了新的城市形态,信息技术为网络渗透到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化结构首先体现在城市生产和管理向网络形式演变,这种演变有两个层次,在全球层次上,它是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起着经济分工的作用,在地方层次上,城市企业趋向于以不同型态的网络组织起来,包括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和同一部门内的分工。其次,体现在金融流动的网络化上,资本即时在全球运作,通过网络实现城市资本的投资、积累和转移,第三,体现在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上,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城市空间从单个整体分化成多个不同的片段,各片段关系是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不是均质化而是多元化。1.3智能化在信息社会,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更进而以电脑取代简单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光电和网络代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机器作业,物质生产非物质化,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同时知识第一次被计入生产成本而成为主要资源,知识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因此,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比货币资本更加重要。1.4个性化工业化社会是大规模的标准化、规格化的批量生产,所谓的大规模标准定制,因而要求极强的群体意识。而在信息时代,产品非批量或柔性生产,企业小型化,产品多样化并能按需生产和即时供应。这时的信息交换除了社会之间、群体之间外,个人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以至成为主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我就是我”的口号,即个人不再是一个人口统计学的平均值,个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个性的自由和突出使得人们更加活跃、更加富有创造性。1.5全球化信息技术取消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全球化得以充分发展,边界和国家的概念受到冲击。1.6开放性互联网使得知识、信息更具有开放性。信息时代的芯片更新速度快,原因在于开放的环境使得创新日新月异。2.信息化城市的经济特征:新经济新经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从经济形态上看,传统经济讲求规模,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增加销量,新经济强调时间,时间上领先便预示着成功,因此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即是从规模经济向时间经济的过渡,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成为新经济中最有潜力的两项产业。卡斯特尔(M.Castells)称新经济为信息化、全球与网络化经济。这里的信息化指企业或区域乃至国家的生产与竞争力是看他们能否有效的生产、处理及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定;全球化是指生产、消费与流通等核心活动以及他们的组成元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是在全球尺度上组织起来的,并且若非直接进行,就是通过经济运作者之间连接的网络来达成;网络化是指生产力的进步与竞争的持续都是在企业网络之间互动的全球网络中进行。3.信息化城市的空间特征:流的空间卡斯特尔(2000)在其《信息城市》一书中提出,信息化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这个结构以相互关联的地域集聚和分散运动为特征,其中的单元是网络,卡斯特尔将其称之为流的空间,并将流的空间定义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他认为信息化社会是环绕流动而建构的,包括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音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Castells认为流的空间是由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设施、远程通讯以及高速交通运输线构成,他们共同构成了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容量和特性及其区位决定了流的空间的功能和与其他空间形成的关系。每个流的空间是由节点和中继站构成,节点和中继站根据他们在网络中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有层级的组织,他们是处理信号的地方,这些信号来自于网络无尽的循环互动。占支配地位的精英们的活动空间决定了流的空间,这些精英们通过操纵网络,使其居住生活空间临近这些节点,临近其消费空间或临近全球流动的通道。二、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形式格罗姆(Graham)和马拉文(Malvin)将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概括为四种效应,即协同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1.1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并进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的延伸一致。通讯网络均以主要城市为节点,光缆等信息通道也与公路、铁路、运河等交通线相伴延伸到各个城市,因此,信息流仍然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城市及连接各城市的交通走廊,在城市内部,通讯线路也往往和饮水、煤气、下水线路相伴,因此信息中心区与城市中心区重合。1.2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指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原本存在于人机交流中的一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交通通勤,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通过网络购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召集身处不同地点的人员商谈工作。有了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公司总部可以分散在环境良好的任意地点,在这种背景下,帕滕(Pelton,1992)和帕斯卡(Pascal,1987)提出城市将不再以地理空间来定义,而是通过电讯技术广为融合,因此人的活动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而不受距离的局限,城市逐渐消失。另外一些思想如麦克卢汉(Mcluhao,1964)的“地球村”设想,韦伯(Webber,1968)的“后城市时代”设想与此类似。1.3衍生效应与替代效应相反,衍生效应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交通业为例,通讯业的发展在替代部分交通行为的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交通需求,并通过改革原有的交通管理模式来扩大其系统容量,从而满足新的需求,而电话、电子邮件并没有取代人的出行,而是使出行更方便和高效。电子数据交换和即时管理法加快了产品的出厂速度,移动通讯的发展使旅途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成为工作时间的延伸,从而使被电讯服务覆盖的城市地区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廊道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诱发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如电话理财服务,而电子邮件构建了一种广阔的人际关系网。1.4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原有物质形态网络,如路网、电网、水网等容量,提高他们的功效。如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创造出数字城市,使城市的功能更为完美,向国际化方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引起了城市空间扩展。2.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的作用呈现立体、多方位、多层面,包括替代效应、协同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四个方面,四种效应的综合使得信息化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既有分散趋势又有集聚趋势,简单的将其概括为分散或集聚都过于片面,应该看到两种的趋势同时发展。2.1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替代效应使得城市发展呈现扩散化趋势。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允许城市各种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根据其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自行选址,虽然城市的信息网络不能组织和取代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但它产生的相互补充却大大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办公分散化,乃至家中工作成为可能。美国在1988年有2000多万人在家中办公,到1995年增加到4000万,有人预测当信息高速公路建成时,70-80%的人可以在家中办公,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90年代初的两年中,信息高速公路已经使90万居民移居到乡村中。另一方面,由于市中心的拥挤和较高的使用成本,亦使分散化有了必要性,这就是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扩散化趋势引导了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散,使其部分工业职能外迁,城市外围出现一些新的制造中心区域(城镇群体),从而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得以纯化,空间区划更为明晰。2.2城市空间的集聚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又使城市空间呈现集聚化倾向。信息技术的协同效应使得城市群内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超级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等成为信息量最大化及其信息传输最完善化的地点,信息沉淀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区内,使城市逐步成为巨量信息的复合体,世界信息中心。各级城市成为不同地域范围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由于巨量信息只有通过各类人员多功能、高质量的协调合作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城市各种功能存在着在中心区重新融合的趋势。同时,性质相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间分布上更为集中,如高科技集中分布的高科技园区、商务活动集中分布的商务园区等,这种集中化趋势促使城市中心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城市中枢功能进一步加强。在现实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不同地域获得信息服务的程度不同,城市信息化过程中,这两种趋势同时发展,分散化趋势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分离出来,而集聚化趋势使得高层管理机构加速向中心城市、中心地区集中。为了便于同管理机构联系,这些分离出来的产业一般分布在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因此城市空间的扩展表现为中心区高度集聚,并向外呈非连续用地扩展,而城市集中的地区,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群区呈融合趋势。3.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3.1城市中心功能的设置由于地价高昂,传统城市中心区用地是高强度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大城市中心区内办公功能将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后台办公功能将分散到城市各网络单元中去,因此城市中心的用地强度将会发生变化,商务方式的改变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引起了地价成本的降低,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强度随之降低,拥挤状况改善,中心内文化娱乐功能加强,商业特别是零售服务商业进一步分散,空间密度降低。3.2工业空间边缘化信息技术导致的分散化趋势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心搬迁出来,中心城区将不再有大片的工业空间,这些分离出来的制造业一般分布在城市周边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郊区地带,或沿交通走廊延伸,如波士顿郊区28号公路,形成工业边缘化趋势。4.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动力的影响信息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源、资金和劳动力,而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知识和技术,在GNP和GDP的增长中,知识和技术的贡献率可达50%以上,对于发达国家或某些行业来说甚至可达70-80%。知识和技术赋于自然资源或生产资料附加值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5.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信息化使城市产业结构有一种软化的趋势,表现在: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的物质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由硬变软的发展趋势愈益明显,因特网的出现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