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为词”,从而“一洗绮罗香泽之气”(语自胡寅《题酒边词》),②把诗的题材带入了词的天地。1、咏史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其间两次到赤壁游览,写下千古绝唱。这首词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不单描绘了赤壁的雄伟景色,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豪情激荡地歌颂了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词上阕以“大江东去”开篇,豪气十足地展现了赤壁风起浪涌的开阔意境,感慨深沉,起笔不凡,将浩荡之江流与千古之人事并收笔下以派遣。千古风流人物也被大浪淘尽,更何况是一般人呢?于是,他释然,对生命有所感悟,心绪顿时明澈。接下来的词叙更是撼人心魄,不仅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更倾注了自己追慕英雄的敬意和向往。结尾的“人间如梦”照应开头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明了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颂歌。既然人间世事仿佛一梦,何妨将樽中之酒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落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创造无限,创造人与自然气化和谐的艺术之境。④这首词意境雄奇,风格豪迈,典型地再现了苏轼当年的思想和复杂心态,也就是说,苏轼的词作是他当时内心状态的写照,这首词通过艺术的加工,较真实地反应了他被贬后的郁愤、旷达和洒脱。词中虽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在“乌台诗案”中,被“锻炼几致于死”⑤之后,苏轼处于逆境,而抱负依然藏于胸中,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2、状物抒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圆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知密州时所做,是其高旷、飘逸豪放风格聚集的代表之作。特意选取的“水调歌头”词牌和镶嵌的内容都充分地表达了他在知密州时“欢饮达旦,大醉,作词篇,兼怀子由”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态。此作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心态,是他在个人趣味上积极地宣泄,当然也较完整地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解读。这是一首咏月兼怀亲人之作。此词上阕在咏月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蕴含人神之间、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从月亮起兴,借传说中的月宫境界发出天上人间的疑问,由此萌生“我欲乘风而去”的遁世念头。继而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觉得人间的美好胜过天上。下阕在咏月中蕴含了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审美观。“转朱阁”三句,从眼前月光的转移,逐至心中的“照无眠”,概括出天下人间的别离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苏轼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他写此词时,他们都被贬在外任职,中秋佳节兄弟却不能想见。于是向月亮发出质问,“何事长向别时圆”,道出多少辛酸?看似下文要顺此线写,苏轼却笔峰一转,发出议论,通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的说理,心胸又渐平坦开阔起来,扭转低沉的情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概括形象、丰富,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兄弟间的友爱,也应该包含着他们兄弟之间相互勉励,坚持理想的乐观精神。此词境界阔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户、悲欢人间,无不涵盖。词人醉酒骋思、情思浪漫。大醉而作词,于是才有了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当时本无可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怕登月。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词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正如王运在《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绮楼词选》中所评:“‘人有’三句,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苦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是啊,可以说,像苏轼这样收放自如,驰骋纵横,任意天地而不拘一格,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3、日常生活(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被推为雄浑第一首豪放词,描写了气势如虹的出猎场面。苏轼本人写完之后,也异常兴奋。他与友人作书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东坡此词,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豪放风格呢?约略可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如前文所述,所写出猎之题材,本身就不与十七八女郎、月牙板相为俦侣,而非东州壮士抵掌顿足高歌、吹笛击鼓为节不足以尽其长;其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自然也非柔肠百曲之士,而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等;其三,以大字眼、大角度、大景致、大笔勾勒,而绝不精雕细刻。如“千骑卷平冈”视野开阔,充满动感,一个“千骑”夸张了阵容,一个“卷”字,使满纸皆为飞扬的尘土;其四,以典故增加豪放疏落中深稳不足的审美感受,如“牵黄”“擎苍”,衬托出词人老当益壮的豪迈激情;其五,以魏尚自比,有一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惆怅感,失意感,惆怅失意之中,又揉进超脱清旷,是啊,“鬓微霜,又何妨”,以我之壮志,亦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豪情万丈!这是苏东坡的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纯豪放词。可以说,从这首词之后,词的世界就打破“倚红偎翠”月牙板的一统天下。(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这首《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胸襟: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自得,安之若泰,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时迎来了日光。他在旅途上如此,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也是这样坦然自处的吗?这种旷达胸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4、民风民情苏轼有一组《渔父》词,以洗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渔家生活场景。在词里,苏轼着重写渔民的豪爽和民风的淳厚,“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也写渔父形象的悠闲之乐:“渔父笑,轻鸥举。汉汉一江风雨。”渔父形象中也有作者的影子:“渔父醉,春江早。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还有通过在风浪中操舟老渔翁形象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胸襟的。“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浪起掀舞舟中渔翁的画面上,作者深有寄托:宋玉的《风赋》虽有讽于楚王,硬说风也有雌雄之分,其实,无论谁,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可以当此千里快哉之风。苏轼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借助于风浪中操舟渔翁的形象表现出来,不可谓不精妙。又如《瑞鹧鸪·观潮》有这样的词句:“碧山影里小红旗,依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水乡在文人墨客笔下本都是温柔的,但在苏轼眼里的水乡确是如此奔放,无半点脂粉之气,将个中秋节水乡弄潮的场面描写得欢腾热烈。5、借景抒情《减字木兰花·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播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是苏轼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时所作的春词。通过对春祭和海南风光的描绘,写出了儋州的淳朴古风与盎然春意,抒发了词人热爱大自然,歌颂祖国河山的感情。作者虽然也被勾起对中原的怀念,但是飞起的杨花漫天似雪,觉得这里的春光与中原同样美,并不像荒凉偏远的天涯海角。词里洋溢着健朗开阔的情怀,风格明快清新,毫无衰迈颓丧之感。可见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健旺的进取精神,不论遭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