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社科部)主讲人:吴德慧博士开篇的话:形势与政策•(一)形势的含义、分类和特征•1.含义: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即国际国内时事现状和发展态势,包括两个两个方面:一是时事的现实状态,即静态的形势;二是时事德发展趋势,即动态的形势。•2.形势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形势可作多种分类。按照区域范围不同,形势可分为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和地方形势;按照内容不同,形势可分为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军事形势、教育形势等;按照时间不同,形势可分为过去的形势、现在的形势和将来的形势;按照层次不同,形势可分为主要形势和次要形势、一般形势和特殊形势;等等。•3.形势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形势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形势作为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性。•规律性•复杂性•可知性•(二)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1.普遍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3.实践的观点•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三)观察分析形势的具体方法•1.信息法•2.分析综合法•3.矛盾分析法•(四)政策的含义、类型和特点•1.含义:一般来说,政策是指一个政党或者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政策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2.政策的分类:•按照主题划分:政策有政党政策和国家政策两大类。•按照政策适用范围和重要程度划分: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按照政策涉及的领域内容划分: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政治政策,等等。•3.政策的特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层次性和相关性的统一•(五)对待政策的态度•1.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政策•2.自觉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3.密切联系实际贯彻执行政策•(六)形势和政策的辩证关系•1.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2.政策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赋予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地位、新的精神实质,构建科学发展观新的逻辑结构、新的理论体系,勾画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发展目标、新的总体布局,也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一、十八大赋予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地位、新的精神实质•(一)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思想”到“指导思想”的变化,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因为指导思想比战略思想更具权威性、稳定性、制度性和长期性,它不会因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改变而随意改变。(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新概括•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四句话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前提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实事求是的途径和可靠保证。实事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应重点掌握领会。二、十八大构建科学发展观新的理论体系•(一)十八大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否自成一个理论体系,理论界有探讨,也有争议。虽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但它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由如下:•1.十八大的召开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以十八大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也不应再局限于四句话,而是形成一个由若干紧密相连的新观点、新论断组成的理论体系。•2.科学发展观具备成为理论体系的四个必要条件。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自封的。一般而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1)紧紧围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贯通各个领域与涵盖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2)在理论的表述上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层次。(3)是由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紧密联系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4)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开放性的思想体系。(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发展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条路既不是改革开放前走过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新路。•3.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两个没有变”,其中一个没有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三个没有变”,其中一个没有变仍然是谈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4.发展方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要求。•5.发展布局——“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7.发展重点——“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8.发展难题——二元经济结构。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成为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并存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在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镇转化。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的新思路。•9.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继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这一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上再次加以强调。•10.发展步骤——新“三步走”。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将十五大提出的“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进一步具体化,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十八大强调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12.发展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三、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布局、特色的新思想、新论断•1.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旗帜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现和展开;旗帜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支撑,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旗帜为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3.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4.首次在党代会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郑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新论断、新观点•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观点:•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的最大潜力,围绕城镇化,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