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张三专业班级4110040301指导教师冯光华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设计(论文)题目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应用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动态等职理论是奈达博士于1964年提出的翻译理论,他强调翻译应注意语言信息在交际转化过程中的动态的对等,即强调接受者的感受和效果对等,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源出语求得简单的静态的形式上的对等,也就是说译文对译文接受者的效果要尽量接近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普遍使用英语作联系媒介,而我国大多数函电等商务文稿先以中文定稿,再译成英文,常常会导致错误理解。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在商务信函的汉英翻译中恰当的应用动态等值理论:1动态等值理论的理论背景及运用方法2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3动态等值理论的应用对商务信函翻译的准确性的提高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基于以上研究,达到有效提高商务信函汉译英的准确性,减少信息的缺失量,更有利于沟通以提高商务交往的效率的目的。本人保证本论文须按照外语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撰写,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完成大概分如下几个步骤:第1-2周写毕业论文设计书第3周收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第4-6周完成初稿第7-8周修改初稿,交二稿第9周交第三稿,评议第10周论文答辩指导教师签名:院长签名(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书姓名张三班级4110040301专业英语学生所在院(系)外语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冯光华/教授论文题目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应用我在冯光华导师的认真和及时地指导下,查阅了大量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做了大量的笔记,撰写了本论文,经过5次的反反复复的修改,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为此,我现在正式向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提出申请,参加定于2008年6月16日—18日举行的毕业论文答辩会议。望我的恳求得到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批准。此致敬礼申请人签名:日期:2008年6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设计(论文)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设计(论文)目的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对高校教育的投入也空前增大。尤其大学英语教育的研究更可谓如火如荼。并且,随着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口语教学研究正日益成为教育界英语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口语语料比书面语料更加难以收集,记录和分析,因此,国内外对二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的研究都相对薄弱。当前,国际二语口头话语研究集中在以下5个领域(Leather1999):(1)二语音位发展研究;(2)二语学习者的言语听辨、口语表达及相互关系;(3)影响二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的态度、动机、年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4)从语言变化、语言类型学、标记性等角度探讨母语迁移;(5)二语口语教学研究。1995年以后,国内一批二语习得研究学者开始致力于英语口语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但主要是理论方面。而现今在专科英语教育的层面上,无论是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专科英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该论题研究目的在于以在笔者所任教的数所高校专科部学生口语课堂即时表现纪录为实证,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对于大专的教育中对于学生英语口语切实的培养和锻炼关注较少,且尚无一套完整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案的严峻现状,从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的角度,以武汉市部分高校专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为实证出发点,探讨现阶段针对大专生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机制。设计(论文)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上面讲到研究对象专科英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理论成果合理规划专科口语教学研究,为专科英语口语教学寻找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使得他们真正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适应社会的发展则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证研究型问题。本论文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统计,期望得出一套适合大专和职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案,以达到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切实具备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服务。3、指导教师意见张三同学的论题运用当今国外二语习得的理论,探讨高职高专的英语口语教学问题。无论从理论的验证,还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说,该选题值得去探究。该同学的论证材料比较充分,知识和实践的运用结合点处理得较好。全文的提纲可行,能体现出该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该同学提供的资料,以及选定的论题,我认为他经过努力,可以在十周内顺利完成该课题,能达到预期的论文写作要求。结论:我同意张三同学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签名:2008年4月5日备注:1、开题报告应根据指导教师下发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在毕业设计开始后三周内完成;2、指导教师意见:应从选题的理论或实际价值出发,阐述学生利用知识、原理、建立的模型正确与否?学生论证是否充分?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否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3、结论:是否同意进入设计(论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