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与杜威课程观的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赫尔巴特与杜威课程观的比较作者:林泽娟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1期[摘要]在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与杜威被视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教育史上都起过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课程观上二者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阐述赫尔巴特与杜威课程观的不同性。[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比较[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217-01在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与杜威被视为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这三个方面比较二者课程观的不同性。一、课程目标观的比较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他认为:“兴趣这个词标志着智力的特征,这种活动应由教学引起,兴趣是不能仅以知识来满足的。”他提到的“多方面兴趣”不仅是“多方面的匀称的兴趣”,而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以及智力的培养。在今天看来,这就是赫尔巴特在当时为课程教学定下的目标。与赫尔巴特不同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儿童教育的社会意义。在《我的教育信条》中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认为“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教育没有任何附加的目的。但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儿童更好的适应与融入社会生活。学校教材的内容也应以儿童社会活动的内容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主。这也体现了杜威注重实用与发展的一种课程价值。二、课程内容观的比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兴趣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课程论思想与他关于兴趣的观点密切相关。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兴趣”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广泛学科的课程体系。他认为经验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经验的兴趣,他认为:“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知识。”第二种是思辨的兴趣,他认为:“对经验对象的进一步思考就形成了思辨的兴趣。”赫尔巴特认为,人由于“深思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所以他特别注意思辨的兴趣这个问题。思辨的兴趣是从儿童观察事物,从实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思辨的兴趣是在经验的兴趣基础之上的。与思辨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逻辑、数学、文法等。第三种是审美兴趣。与赫尔巴特相比,杜威的课程内容观以经验和环境为主。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出发,肯定了教育与经验的密切关系。“经验”一词在杜威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龙源期刊网他倡导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任何书本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我们离开直接的、第一手的知识,我们的概念就会越来越模糊。杜威还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儿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与将来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三、课程实施观的比较课程实施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将编订的课程付诸实行。在课程实施方面,赫尔巴特与杜威也有不同的阐释。赫尔巴特认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一)明了明了就是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的“清楚”。他指出:“静止的专心,只要是纯正而明确的话,是能够看清楚各个事物的。”在教师讲解教材时要消除学生的混乱,采取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将这些内容逐个作为不同的专心活动的对象,学生就可以彻底的明了,理解教材。(二)联想赫尔巴特指出:“从一个专心活动进展到另一个专心活动,这就把各种观念联合起来了。”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他把这一阶段称为“综合教学”。(三)系统赫尔巴特指出,静止的审思可以看到许多事物的联系,丰富的审思活动后产生的最好次序就叫系统。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这种静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四)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审思活动进一步就是方法。”他认为,方法产生于系统的静思之后。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做各门学科的习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赫尔巴特提出的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教师呈现新教材,让学生感知这些教材,进而使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并使知识系统化,通过“练习”等手段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杜威提倡在新教育中用“从做中学”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从感官去感受事物,再通过所获取的感性认识去思维,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在游戏与工作、可用的作业等方面论述了“从做中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他谈到通过组织儿童游戏的方法,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真龙源期刊网理。游戏对于儿童有特殊意义,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得到运动和锻炼,同时也唤起他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0.[3]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责任编辑:杨柳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