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派及高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积石军•哥舒翰•《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2、议论战争的得失,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3、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歌行、绝句。边塞诗的时代色彩1、总体风貌:气势雄浑、慷慨悲壮,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清刚劲健之美,即清新、刚强、有力、雄健。王孟派诗以意境见长,而此派则以风骨、力度、气势见长,体现的是奔放豪迈的阳刚之美。2、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盛唐边塞诗的作者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外因: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2、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内因:3、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人。早年狂放不羁,天宝八年举有道,任封丘尉。不久辞归。终于投笔从戎,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中起家,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肃宗皇帝的赏识,擢升为谏议大夫,后授扬州大都督府大夫和淮南、西川节度使去平永王李璘,高适果然不负圣望,打败了永王李璘。64岁时被代宗召回,升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光禄大夫,进封渤海侯。▼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云:“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进封渤海侯.▼《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简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封丘县▼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凛然,慷慨悲壮。胡应麟评价其诗“尚质主理”(质朴、反映现实)▼在形式方面,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歌,讲究韵律和对偶,婉转流畅。《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评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契丹和奚侵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赴京都捷献▼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平卢讨击使):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丹余党,打了败战,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燕歌行》书法作品第一段边境烽火突起,将帅奉命率师出征。(前8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师,烘托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三四句写出了意气和天子的赏识。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恃宠而骄。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声色结合,勾勒出一幅颇为壮观的军伍挺进图。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诗把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揭示其原因。(8句)山川萧条极边土从我方着手,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凭陵杂风雨从敌方入手,渲染军情的紧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又点出了战斗的季节。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交代战斗的结果。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三段:写被围中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8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思妇(征人想象中的思妇),思妇征人,错落成文,离别之苦,逐步加深。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杀气、寒声:绝域的景象,写出战士久戍之苦。写出战地生活的紧张、劳苦与寂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斗,突出壮志豪情)第四段第四段画龙点睛,写士卒们为国献身的决心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4句)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总结:颂将士之英勇哀士卒之艰辛讽主帅之荒淫叹良将之难得内容的深广性:从表现技巧方面来说,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敌我双方对比,•将军和士兵的对比,•征人和思妇对比,•古今将军对比。•出兵与战败对比,艺术特点把边塞自然环境,悲壮的战争气氛,复杂的士卒心理,作者自己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并辅以声情的变化,构成了全诗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卷上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清人叶燮说:“高七古为胜,时见雄沉,……其雄沉直不减杜甫。”关于本篇的主题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说法。1、讽刺张守珪“身当恩遇常轻敌”。2、讥讽奉命讨匈奴而轻敌致败的边将安禄山:轻敌、骄横。3、非针对某一战争,某一件事,而是对战争的整个性质,述征戍之苦,思将军应守备为本。4、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岑參岑参(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伯祖、伯父皆官至宰相。幼丧父,孤贫。天宝三载(744)进士。八载入安西高仙芝幕,充节度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入朝为左补阙、历太子中允、殿中侍御史。又出为关西节度判官,终嘉州刺史。其诗以反映边塞生活著称,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艺术上富于幻想色彩,语奇体峻,迥拔孤秀。有《岑嘉州集》十卷。“岑參兄弟皆好竒”----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风之色——天——白天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之声——地——夜晚的景象前五句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三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诗歌由造境转而写人,写出了将军的忠诚和勇敢及行军的艰苦。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这六句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现出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1、以歌颂为主,充满乐观和进取精神。多描写边塞风光、风土人情、军旅生活等,突破了以往征戍诗谢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边塞诗的题材。2、具有奇伟壮丽之美(表现在三方面:课本196—197页)举例“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热海”(即伊塞克湖,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景象:“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同: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入世精神,都有相似的入幕经历。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二人都擅长歌行体。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不同之处:•⑴从诗歌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⑵从艺术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慷慨悲壮;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