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文献综述文学院汉语言二班焦瑞更222008308011139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它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而语文教学如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异常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难以保证。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本文通过阅读分析二十多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办法进行综述。新课改下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在新课改下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重人文轻知识;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却错误理解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他们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偏激地追求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他们认为在课上只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的主旨即可,至于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文体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写作技巧及方法的点拨等语文基本知识皆可忽略不计。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出来的教学活动,是非常低效甚至无效的。崇尚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新课改给语文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也变得生机盎然,热闹非凡。但是,课堂也变得越来越喧嚣浮躁,变得越来越空洞无物。在轻松安逸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学会了过度依赖集体,把一切问题都放到讨论中来解决。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渐退化。而且,当前的一些语文课程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师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来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相应对策:从教学理念上树立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形式的生动活泼与内容的实在有效之间的矛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当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感情和人格导向有关。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是学生喜欢的教师。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点应该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教师还应当成为最近的、最好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如果教师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学生就相信教师说的一切,就不能接受、感悟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要尊重自己,尊重语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研究者进而提出,要用文化的方式教语文的文化。语文教师要重塑形象,除了提高文化水平外,还要修炼教学艺术,成为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是社会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许多话不敢说,营造了一种虚伪的正面引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常常追问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实践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应证明语文和语文教学是社会文化的主体,大胆引领着学生。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学者型的教师。因此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非常必要。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还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要有学者的风范。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多读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章,写点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笔写学生作文。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生活和人生。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若不写作,不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前提。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叙述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类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看似是一个小细节,其实是关系到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全新理念的大问题。要全部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叙述方式。三是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评价性。有些教学目标叙述含糊,教学结果的测量没有可操作的。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就无法说明到底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学习环境针对语文科的特殊性,一些研究者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思考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认为应该注重语文学习的环境。主要有内隐学习和对话理论等。内隐学习认为,优化学习环境对语文教学而言,就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并努力创设适宜、助益于学生成长的各种环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家庭要购置报纸、期刊、杂志等语文读物进行家庭文化建设,并形成家庭阅读习惯。自觉规范并相互监督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美、信。学校环境要做到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有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内心时时感受到催人奋进、和谐向上的精神激励。还要创造学习心理氛围。形成内隐的语文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看似无意实有心”的不自觉状态下进行语文积累,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语文学习当中。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艺术、这种艺术性使学生沉醉其中,受到感染和触动,诱导其内隐的经验体验并独立建构意义。对话理论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显对话,刺激潜对话。因此要注意对话环境的问题。要营造对话的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质疑和交流的自由民主的空间,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欲、探究欲和讨论欲,从而由被动听课转为相对主动的参与探讨。教师要在对话中发挥引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放胆评议,交流解读体验,又要随时注意把话题引到主线上,不让话题过于旁逸,还要作适当的点评,肯定精彩处,补充不足处,匡正偏颇处。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优化上主要有三个环节。一、课前准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1.潜心与文本对话中。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浅显,尤其是低年级课文三五句话。曾经研读过不少艰深文学作品、取得较高学历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2.充分解读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3.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二、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的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1.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凡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有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讲之处,拨在应拨之时。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课后反思———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注重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很多研究者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定是情趣盎然的课。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以及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三者融为一体,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一要挖掘文本之情。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文人作家有感而发,包含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师要“深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二是倾注教师之情。教师只有将文本的情感溶铸于教学之中,用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情感的涟漪,方能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三要激发学生之情。老师在课堂上擅于做一个点火者,去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借助媒体,通过电教手段的演示,把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饱满情绪。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研究者有以下几种看法。一、导入引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上课伊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除开端引趣“设疑”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课型和内容采用“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二、教学中引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包括(一)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比赛的形式有时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有时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但不管哪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练习设计引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练习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的设计上增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比如利用利用儿歌识字,变字小魔术等增加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四)活动激趣,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中引导同学们走出教材、课堂有限的空间,走向生活、自然、无限的天地。通过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新闻评论员”活动,引导学生把社会事件讨论交流;引导喜欢名著的同学把最喜欢的片段改编成评书在班上展示。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喜欢语文。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有效的多媒体应用多媒体应用是当前课改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