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一、外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多动症、攻击性、任性爱哭、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等1.多动症:①饮食疗法: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②精神疗法: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对孩子做事要多注意、多关心和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而不半途而废。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耐心和关爱③行为治疗:A、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发挥出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B、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事感兴趣的安静进行的活动,如看画册、听故事。可有意识地让他下棋、画画等,锻炼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但是,要求孩子学习做事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疲劳。2、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①注重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杜绝体罚。在幼儿园树立同伴榜样,礼让游戏,知道如何做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②注重角色的替换。小班幼儿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替换法,让问题儿童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教给他们一些事宜的交流方式,提高发生矛盾后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掉攻击性行为。③注重环境的刺激。教师在设置环境时,空间应宽敞,材料应充足,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对待幼儿应该和蔼可亲,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④注重合理的宣泄。3.任性爱哭:(表现为稍不顺心就哭闹,哭到达到目的为止)①哭闹时候不要表现在意,暂时晾在一边不去理会他,让他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②转移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后讲道理,告知爸妈爱他单不喜欢他不讲道理;③在孩子要求物质的时候不要百依百顺,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要让他明白需要付出才会得到。4、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分心,做事有始无终,想方设法找理由开脱等)①提高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所作之事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致,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发的想要去学,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②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③安静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有影响,当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噪音或者玩具,都会使孩子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④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让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培养他的注意力。⑤给孩子空间: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他分心,从而提高做事的注意力。⑥给予鼓励:人都是听觉动物,听到好听的话就会很高兴,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专心的做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鼓励,久而久之,他便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能得到鼓励,间接的培养了注意力。⑦注重作息的规律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和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要有规律有科学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让幼儿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幼儿一个过渡的准备。⑧注重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控能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而幼儿却往往不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准则。5、爱发脾气(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大发脾气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等)①树立好的行为榜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愉悦的心情,使其性格开朗平静。多关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需要,遇事多和孩子商量,诸如:“依你看怎么样?”“能不能等一等?”使孩子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幼儿克服暴跌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制止其乱发脾气。②帮助宝宝释放脾气宝宝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积木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她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然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时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到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③对于孩子的发脾气要赏罚分明在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制定规则:大家发脾气都得不到奖励,并会失去某一次机会(如:看喜欢的电视、购物等)。如果重犯错误,要重罚。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耍赖,而迁就他的不合理要求,这样,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慢慢地安静下来。父母这时一定要冷静,不要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如:孩子为去不了动物园而生气时,你可以打开电视机或放上一段孩子喜欢的音乐,活理的事而耍赖时,这时你尽可能走开,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目的是不要让他的耍赖得逞。④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家长语气要强硬,使孩子不敢再利用这些机会提不合理要求。如:商场、超市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易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如:前面提到的强强)。这时,如果孩子提出的是合理要求,就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间接答复他,如告诉他回家再说,或对他表示等客人走了再说等等。爱的,发脾气、耍赖不是童年的必需行为,只要你控制得当,孩子的任性、坏脾气会有大的改变。二、内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抑郁、焦虑、缺乏自信、社交退缩、依赖性强等。1、抑郁(表现为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兴趣丧失、精力减退和行动迟缓,其中心境抑郁是最核心的症状)药物治疗:儿童抑郁症药物一般10~12岁以上方可使用。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推荐用抗焦虑药,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睡眠作用,主要药物包括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氟西泮等。抗焦虑药副反应较轻,但需要经常反复使用者最好不要长期单一用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使用较普遍,治疗前要熟知患儿的情况,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他们,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行为疗法以“刺激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并可使行为朝预期的方向转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行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joraltherapy,CBT)对轻中度抑郁症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安慰剂,且疗效持久。家庭治疗是患儿和家庭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若在后天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那么只是依靠一时的药物治疗是难以痊愈的。另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养育的态度及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治疗的因素。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各科医生应学会认真倾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对医生的信任,就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2、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常诉说头痛、呼吸急促、咽喉堵塞或胃肠不适)以综合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首先了解并消除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改善家庭与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患儿的适应过程与环境,减轻患儿压力,增强自信。对于10岁以上的患儿予认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松弛治疗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降低,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但年幼儿对此治疗理解与自我调节有困难,不易进行,而游戏和音乐疗法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本身的个性弱点对患儿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必须同时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应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应用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以及抗抑郁药如多虑平、西酞普兰、舍曲林等。[13、缺乏自信①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现今家长包办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父母包办不利于培养自信心,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②陪宝宝玩耍在玩耍也能建立自信,父母陪孩子玩时,让孩子带领你玩耍他感兴趣的东西。③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碰到小挫折就垂头丧气。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能够慢慢建立起自信心。④接纳孩子的失败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总给他斥责或处罚,唯有你的接纳,孩子才有机会从中获得信心,甚至建立自尊。⑤赞美赞美必须具有选择性,切忌事事奖赏、处处鼓励,如此才能真正具有效用,否则必将流于形式。⑥避免过度保护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在孩子儿时应加以培养。溺爱孩子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⑦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让他成为有个性的人。孩子是急性子,就锻炼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锻炼他的条理性。强迫他改变秉性会让你对他失去信心,更让他失去自信。4、社交退缩(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与朋友交往)①、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借助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②、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③、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④、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⑤、对于经过上述治疗而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精神振奋剂,如利他林等。6、依赖性强①注意转移法。对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可以早点把他们送去,不要立即离开,先和幼儿园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陪孩子做游戏,孩子很快就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了,家长这时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哭闹了。长此以往,他们对妈妈的依赖自然就减退了。②习惯培养法。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常会把事情办糟。这时,父母千万不要严厉批评,甚至自己去做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要多鼓励他们,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以后会更加依赖父母。③疏离法。父母应有意识地疏远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活动的空间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赶紧抚慰。更不要在他们刚学走路的时候,不断地大呼小叫“当心,别摔了”。这会让孩子习惯于有一双眼睛总不离他的左右,一旦没有,他就会不适应而觉得不安全。④认知领悟法。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理解“独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