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注重体系建设突出产品开发全面推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扬州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扬州市地处江淮下游,滨江近海,是苏北的门户,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绿色食品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从1995年起,扬州市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在体系建设、产品申报、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绿色食品事业已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注重体系建设,健全管理机构。为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的组织、协调和领导,1995年8月,扬州市政府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第一个地市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计委、外经委、农委、财政、农业、多管、环保、扬大农学院、里下河农科所等为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协调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规划、产品申报、技术指导和标志管理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听取绿色食品办公室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绿色食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所辖江都、宝应、高邮、仪征等县(市)也相继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书记、县长任组长的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市)农业局设立了绿办机构,从而形成了上下一致的网络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绿色食品工作的领导力度、协调能力和服务职能。二、科学制定规划,抓好四个结合。在对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和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扬州市“九五”、“十五”2015年远景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并将其主要目标任务纳入了扬州市“九五”、“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市、县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全市绿色食品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本地资源、生态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先导,以质量安全为标准,以严格管理、加强监测为保障,通过绿色食品的开发,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累计开发绿色食品30个,年种植、养殖面积达到300万亩次,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在具体工作思路上重点抓了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绿色食品开发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扬州市建设全国生态市契机和江都市建成全国生态农业县优势,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建立一批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绿色食品开发与现有产品升档相结合。通过运用绿色科技嫁接,按照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改造传统的名特优食品,使产品升上新的档次,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扬州市金宝来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增加技改投入,所生产的“金牌大米”已实现了电脑色选抛光,真空保鲜包装,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三是坚持绿色食品开发与贸工农一体化相结合。扬州市委在“贸工农一体化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绿色食品开发相结合,即贸工农一体化项目产品要以优取胜,食品类产品必须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操作和管理,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于的位置。目前全市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加工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拳头产品和开发重点。四是坚持绿色食品开发与创汇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绿色食品,建立创汇农业生产基地,占领国际市场,树立扬州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宝应县荷藕加工企业利用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年出口创汇达数百万美元,去年江都樊川米厂出口绿色食品特等灿米创汇10多万美元。三、加快产品开发,严格质量管理。几年来,扬州市始终把绿色食品标志申报作为绿办工作的重点来抓。工作伊始,经过调查,初步确定了20个基本具备条件的农副产品作为首批发展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绿色食品从无到有,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品种也逐年增加,扬州、泰州两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全市共有大米、咸蛋、银杏汁、酱菜等7个产品拿到绿色食品标志。区划调整后,原有的大部分绿色食品全部划归新组建的泰州市,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确定了优质米、鸭蛋、荷藕、特种水产、畜禽、色拉油、茶叶等为重点发展对象。经过各方面努力,至2000年底全市有14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分别是倚兰牌纯净水、荷仙牌珠光米、倾心牌莲藕渍、放心牌大米、柳堡牌酱鸭、荷仙牌保特一粉、都友牌精制大豆油和菜籽油、三洋牌香醋、天绿华牌苦瓜茶等,今年又有5个产品正在组织申报。全市初步建立了50多万亩绿色食品大米、荷藕、特种水产等原料生产基地。产品数量及基地规模均居全省前列。绿色食品的开发,给农民带来了实惠。1997年高邮市珠光集团秋粮收购时认真履行收购合同,对符合标准的稻谷按市场价加价8%收购,仅此一项,农户多获得350多万元的加价款。扬州市金宝来米业有限公司、江都市天一油脂集团有限公司对基地农户生产的绿色食品稻谷、油菜籽均按市场价加价5—8%收购,农民一季亩增收50元。为便于工作的开展,我们请省绿办委托获得省级计量合格证书的扬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全市的产地环境监测,并全程参与管理,从而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监测费用,企业较为满意。同时在产品申报过程中,注意加强管理,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配合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对申请企业的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各环节进行实地考察,严把质量关,对条件不具备的企业,提出问题和建议,帮助改进。市、县两级对绿办还一起研究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操作规程,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了硬性规定,生产过程中检查督促,确保安全间隔期内不使用任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卡,要求农民按卡生产,持卡收购,乡农技站凭卡供应种、肥、药,企业凭卡销售,实行全程规范化运作和管理。四、积极宣传培训,树立绿色食品形象。强化舆论宣传,是绿色食品事业蓬勃发展的先导。几年来,扬州市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宣传培训。1996年元月初,在省绿色仪器办公室的支持下,市政府举办了一期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绿色食品培训班,各县(市)分管农业领导、政府办主任、农业局长及重点食品企业负责人共12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刘连馥主任、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系江汉湖教授、农业部上海食品检测中心和省绿办领导,系统讲授了国内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食品标志申报管理、环境监测、卫生检测,以及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的关系,分管市长亲临动员讲话,市新闻媒体的载体作用,全方位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在市电视台播放绿色食品专题节目,在扬州日报、扬州晚报上刊登有关绿色食品文章,宣传绿色食品典型,今年6月30日《农民日报》以“绿色照亮扬州农业”为题,对扬州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进行了报道。每年还结合“6•5”世界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活动,印发绿色食品宣传材料,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影响,提高了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了解。县级绿办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食品。江都市绿办在农闲季节或春耕生产前,有计划地组织基地农民和乡村技术人员进行绿色食品专业知识培训,让第一线的同志充分认识到绿色食品开发的重要意义,掌握生产技术要点和关键措施。市绿办还配合市科委、市蔬菜局等单位组织无公害蔬菜试点工作,将绿色食品融入菜篮子工程,参与对无公害蔬菜的选址、标准制定、发证上市进行全程质量把关,建立了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深受市民满意。江都市绿办在县城设立第一家县绿色食品专柜,方便市民购买。此外,在省绿办统一组织下,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先后选送了一批绿色食品和名特优农产品分别参加了全国第二、三、四届绿色食品展销会和北京农博会等,扩大了扬州农业和农产品的影响和知名度。五、加大政策引导,落实扶持措施。绿色食品事业是一项新生事物,起步时困难较多,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为此,工作伊始,扬州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起草了“关于加强扬州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意见”,经税务等部门会签后,由市政府以扬政发(1996)89号文转发。意见中明确了有关发展绿色食品的优惠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增加资金投入。要求在国家下拨的商品粮棉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和高科技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等农业项目资金中划出一块,市、县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贴息,专门用于扶持绿色食品生产。用绿色食品技术对现有食品进行嫁接改造的项目,要求在技改投资中优先立项。各地农发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给予必要的扶持。(2)给予税收优惠。对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确有困难的可报请当地税务机关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绿色食品”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服务收入,以及从事绿色食品的商业、物资业、仓储业、饮食业等企业或经营单位,报经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免征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所得税。(3)适当放宽定价自主权。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较高,部分产品因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产量受到一些影响,因而对其原料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定价可适当放宽限制,具体价格可由市场进行调控。扬州市财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均拨付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扬州市科委对绿色食品相关课题研究也给予了优先列项。宝应、高邮、江都等县(市)政府对开发绿色食品工作极为重视,专门从农发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对申报企业从项目立项、资金贷款等均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江都市政府规定,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技改投入政府贴息,基地环境监测费用政府补助一半,每申报成功一个绿色食品,政府奖励1万元,从而级大地调动了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虽然扬州市绿色食品开发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与先进守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认识尚不到位,产品开发不快,基地规模较小,市场开拓滞后,假冒伪劣泛滥,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薄弱等。今后扬州市将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工作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在继续抓好产品申报与宣传培训的同时,重点突出绿色食品的体系建设、基地培育、规范管理和市场开发,努力实现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新突破。一是绿色食品宣传多样化。宣传工作是贯穿绿色食品发展过程的主线,必须紧抓不放。我们将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各种新闻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向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做好绿色食品的科普宣传,扩大影响。同时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开发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和培训内容。二是绿色食品开发系列化。根据市场要求,进一步加大拓宽绿色食品种类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出高质量、高档次的绿色食品,形成产品系列化,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特别要将地方的拳头产品、名特优新产品开发成绿色食品尽快抢占国内外市场,走向社会,走向千家万户。三是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质量是绿色食品的生命,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储运等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特别是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要严格执物生产操作规程,控制化肥、农药及各种生的激素的使用,确保基地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四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规模化。在巩固完善现有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且各具体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配套,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绿色食品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振兴农村区域经济。五是绿色食品销售市场化。绿色食品实行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是名符其实的精品。我们将通过建立绿色食品销售中心、配货中心、专营店、连锁店、专柜等营销网点,举办产品发布会,充分利用扬州农业综合住处网,尝试网上销售,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占有率。六是绿色食品管理法制化。由于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有一些不法厂商为牟取暴利盗用绿色食品商标,鱼目混珠,坑骗消费者,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声誉。为维护绿色食品形象,我们将在监督绿色食品生产厂家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主动会同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