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市扬菱路拓宽改造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前言(一)概述拟拓宽改造的扬菱路南起扬州迎宾馆前长春路交叉口,设计起点桩号为K0+080,坐标X:3587402.0781、Y:445905.6035,北至扬州西绕城高速的槐泗互通出入口处平交口,设计终点桩号为K7+090,坐标X:3594238.7116、Y:446755.5302,路线全长7.01km;该路段中部拟设4座小桥和1座涵洞如下:表1序号中心桩号(m)被交河流/桥名桥宽(m)结构形式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墩桥台1K0+634.5漕河/漕河桥50空心板柱式台2K1+227.5邗沟/邗沟桥50空心板柱式墩柱式台3K4+776.0槐泗河/槐泗河桥50空心板柱式台4K4+980.0老槐泗河/老槐泗河桥40空心板柱式墩柱式台5K6+825.0涵洞30空心板柱式台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第2.0.4条及道路功能定位分析,本项目等级为城市I级主干路,拓宽后标准段道路红线宽58米,设计速度为60km/h,辅道设计速度为40km/h,路面标高整体呈中间高,南北低趋势(北边比南边相对较高),标高为:6.24~15.76米。我院受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委托,承担了本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二)目的与任务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平面位置图和技术要求,我院收集了该路段的工程地质资料,编写了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明确了本次勘察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本次勘察阶段为施工图设计阶段,其目的是:通过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岩土试验等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全面详细分析与评价,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及建议,为施工图设计和岩土治理提供依据。2.任务(1)查明线路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层的类别、结构、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2)查明线路区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3)查明线路区场地的地震烈度,有无液化土层,评价地基的稳定性;(4)查明线路区不良地质,特殊岩土、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5)了解沿线的筑路材料、工程用水及运输条件;(6)对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7)提出有关路基基础设计参数及施工的建议。(三)勘察依据的规范、规程和技术要求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23.《市政工程勘察规程》(CJJ56-94);4.《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3.《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5.执行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16.设计院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各类技术文件。(四)勘察时间、方案及完成工作量1.起止时间本次勘察从2011年08月02日开始,至2011年08月13日结束外业,期间共组织了4台钻机同时进行勘察,并于2011年08月20日提交《扬州市扬菱路拓宽改造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钻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多种勘测手段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对各岩土层采取原状和扰动土样进行物理、力学等室内试验,并对土样布置多个测试项目。(1)勘探孔的布置勘探钻孔由设计院布设,道路路基部位,沿规范道路边线两侧交错间隔100~150米布设;桥梁及涵洞沿两侧布设,共布设机械钻孔55个,均为取土孔。设计孔深要求:路基钻孔孔深10-15米,如果钻孔在达到终孔深度还在软土中时,必须穿过软土,进入良好地层2~3米;桥梁钻孔孔深40~45米或进入硬塑粉质粘土10.00~15.00米;涵洞钻孔孔深30~35米或进入硬塑粉质粘土5.00~8.00米。钻孔定位测量由甲方测放,待钻孔完成后,再由我院采用CORSS型GPS全球定位系统依据甲方提供两控制点坐标:YZ01(X:3587412.697,Y:445874.504,H=8.807米),YZ05(X:3594223.891,Y:446785.960,H=12.384米)复测并以YZO1(1985国家标准高程系H=8.807米)引测,钻孔位置、编号、孔口高程、坐标控制点YZ01、YZ05及BM点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勘探点坐标详见勘探点一览表。(2)钻探及孔内原位测试本次勘察以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采用XY-100型百米钻机全取芯回转钻进,利用泥浆和套管护壁,为了提高取芯率,确保原位测试和分层的准确性,钻进中严格控制每一回次进尺。根据技术要求,一般粘性土采用厚壁取土器锤击法采取。本次勘察取样原则:路基钻孔地表以下0.5米开始取样,粘性土每隔1.00-2.00m取1组原状土样,其间如有厚度较大的夹层,也进行取样试验。对细粒土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分析。粘性土取样后均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此外,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程》(CJJ56-94)第6.0.10.2条规定分别在开孔后0.5、1.0、1.5、2.0m处采取土试样品,进行物理分析。(3)室内试验本次勘察采取的样品有原状土样、扰动土样、土的腐蚀性试样和水样。各类样品的采集质量为Ⅰ~Ⅱ级。试验项目有:土常规、固结快剪、渗透试3验、垂直固结系数、水平固结系数、中压试验(1600kPa)、土的腐蚀性分析及水质分析检测试验等。各项试验符合规范规定要求。3.完成工作量主要工作量见表2。工作量表表2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机械钻孔米/孔1014.55/55机械钻孔均采用泥浆护壁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次433取样取原状样组442取扰动样组118取水、土样件2/2土工试验土常规试验组341固结快剪组43渗透试验组34中压试验(1600)组24颗粒分析试验组118垂直固结系数组34水平固结系数组23水质分析件2土的腐蚀性分析组2工程测量点55二.自然、地理、水文、气象(一)地形、地貌扬州市扬菱路拓宽改造工程路位于扬州城北部南起扬州迎宾馆前长春路交叉口,北至扬州西绕城高速的槐泗互通出入口处平交口,路面标高整体呈中间高,南北低趋势(北边比南边相对较高),1985国家高程系标高为:6.24~15.76米,最大高差9.52米。拟建道路区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地貌单元,地貌类型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中的古河口沙嘴。场地有高速公路连通市外,主要道路连通市区,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二)自然条件及气象本项目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内平均气温14.6℃,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7℃,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2℃。无霜期平均217天。年平均降雨量为997.3mm,一年中7月降雨量多,累计年平均降雨量261.3mm,夏季(6—9月)降雨量占全年60—70%,12月降雨量最少,累计年平均降水量为21.1mm。日降雨量最多达161.5mm,最长连续降水12天。降雨年际分布不均,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2.5倍左右,干旱年与多雨年常交错出现。本项目区域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春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至偏北风,冬季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m/s,一年中3、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为3.9m/s,瞬时最大风速达34m/s。风速在17m/s以上的大风,年累计平均出现8.8次,最多年达26次。(三)地表水、地下水1.拟建场地分布四条河道和一座沟渠,河宽7.00米~23.00米,水面标高4.50~7.45米,水深0.50~1.50米。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丰水期流量较大,枯水期较小,甚至干枯,流速较缓,对河床冲刷作用微弱。互通区内地表水较为发育,主要为排灌沟渠。四条河道和一座沟渠表表3序号中心桩号(m)被交河流/桥名桥宽(m)河宽(m)水面标高(m)水深(m)淤泥厚度(m)1K0+634.5漕河/漕河桥5019.004.531.500.602K1+227.5邗沟/邗沟桥5011.204.500.500.403K4+776.0槐泗河/槐泗河桥5023.005.000.500.504K4+980.0老槐泗河/老槐泗河桥407.005.651.201.305K6+825.0涵洞307.607.450.501.20注:上述水深以各工点最深取。42.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粉土夹粉砂中,为统一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年变化幅度约1.00m。大气降水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地表水的渗入补给。蒸发、植物蒸腾、层间径流为场地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三.区域地质构造场地位于扬子准地台宁—通东西向构造带的江都隆起中部,该隆起主要由象山群及以下地层和侏罗系上统火山岩系、白垩系上统组成。周边北侧有甘泉山——小纪断裂,南侧有宜陵——蒋王庙断裂,西侧有凤凰河断裂,均离本场地较远。这些断裂挽近期均未发现活动迹象,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四.线路区工程地质特征(一)地层划分原则根据勘探揭示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岩土层的时代、沉积先后顺序及颗粒粗细,在勘探深度内共划分三个工程地质层,每个沉积层依据土质状态、颜色又分为多个亚层,具体分层如表4。工程地质层表4时代地层层号工程地质层工程地质亚层状态Q4ml①填土①1路面坚硬①2路基密实①3杂填土结构松散①4素填土结构松散Q4al②砂性土②1粉土夹粉砂中密~密实粘性土②2粉质粘土软-可塑②3粉质粘土可~硬塑Q3al③粘性土③1粉质粘土硬塑,局部可塑③2粉质粘土可塑③3粉质粘土硬塑(二)岩土层分布场区表层均为填土,其下局部为新近沉积的(Q4ml)粉质粘土,底部为一般沉积(Q3al)粉质粘土。根据钻探揭示及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分析,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层,十个亚层。分述如下:①1路面(Q4ml):沥青路面。层厚0.20~0.40米。①2路基(Q4ml):土黄色、灰白色,稍湿,密实,主要由二灰土组成。层厚0.20~1.00米。①3杂填土(Q4ml):杂色,结构松散,主要由建筑垃圾混粉质粘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硬杂物含量约30~60%,分布不均。层厚0.20~5.80米。①4素填土(Q4ml):灰黄色、灰褐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夹少量碎石、石子等组成,结构松散。局部夹杂建筑垃圾,且分布不均,无规律。层厚0.20~4.90米。②1粉土夹粉砂(Q4al):灰黄色,很湿,中密~密实,中压缩性。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与韧性低。夹稍密状粉砂。顶面埋深2.00~9.00米,层顶标高为0.80~6.90米,层厚1.80~8.40米。②2粉质粘土(Q4al):灰黄~灰色,饱和,软-可塑,中偏高压缩性,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顶面埋深2.30~5.70米,层顶标高为2.80~10.20米,层厚1.40~6.70米。②3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灰黄色,饱和,可塑,局部硬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偏低,干强度中等。顶面埋深1.60~9.00米,层顶标高为-1.63~12.80米,层厚3.40~12.40米。③1粉质粘土(Q3al):黄褐色、灰黄色,饱和,硬塑,局部可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顶面埋深54.00~16.50米,层顶标高为-8.00~7.60米,层厚1.00~12.00米。③2粉质粘土(Q3al):灰黄色、褐黄色,饱和,可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刀切面稍有光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