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03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2010级药学班授课教师赵晋授课序次30授课类型理论授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二十八章抗微生物药概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原则;2.熟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3.了解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使用教材:王迎新弥曼主编,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2、参考书:(1)王开贞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案续页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一节抗菌药物基本概念1.化学治疗:抗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2.化疗药: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的统称。3.化疗指数:LD50/ED50比值,比值↑,化疗药安全性高。4.抗菌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5.抗微生物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6.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7.抗菌谱:药物的抗菌对象或范围。8.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9.杀菌药:能杀灭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10.耐药性:长期反复用药,使化学治疗药的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11.后效应:药物对细菌抑制作用,持续到药物与细菌脱离接触之后的作用。12.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菌或杀菌的能力。第二节抗菌药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胞壁的合成:细菌胞壁的基础成分是胞壁粘肽,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与N-乙酰胞壁酸-10肽,交叉联接而成。多种抗菌药可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环节。(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胞浆膜的PBPS→抑制转肽酶(粘肽合成酶)→阻止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10肽聚合物的交叉联结→阻碍粘肽合成→抑制细胞壁合成→细菌破裂溶解死亡。(2)万古霉素,阻止N-乙酰胞壁酸-5肽与五个甘氨酸结合,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生成;并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向胞20分钟25分钟浆膜外的转运,使之不能与受体结合,抑制细胞壁合成。(3)杆菌肽,抑制焦磷酸酶,阻碍10肽聚合物的焦磷酸化合物的磷酸化反应,影响胞浆膜中的磷脂循环。(4)磷霉素,在膜内阻止N-乙酰胞壁酸形成。(5)环丝氨酸,阻碍N-乙酰胞壁酸5肽聚合物形成。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1)多粘菌素,与G-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2)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与真菌胞浆膜上的固醇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导致细菌死亡。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1)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到杀菌作用。①抑制30s亚基和70s亚基始动复合物形成;②与30S亚基A位结合,使A位扭曲,tRNA译码错误;③抑制终止因子进入30s亚基A位;(2)四环素类:与30s亚基A位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30s亚基A位;(3)大环内酯类:与50s亚基P位结合,抑制移位酶,阻止肽链延长;(4)氯霉素:与50s亚基A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肽链延长。(5)林可霉素: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合成。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1)影响叶酸代谢:①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②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导致核酸合成受阻,细菌生长繁殖受抑制。(2)抑制核酸的合成:①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②利福霉素类:抑制RNA多聚酶,转录过程受阻,阻碍mRNA合成。第三节病原菌的耐药性(一)抗药性产生的机制1.细菌产生灭活酶:包括水解酶和合成酶。1)水解酶: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环。①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β-内酰胺环;②头孢菌素酶:水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2)合成酶:包括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使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改变,丧失其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引起耐药性。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结构:(1)细菌改变30s亚基上的靶20分钟位P10蛋白构象,使氨基苷不能与之结合;(2)细菌改变PBPS的结构,使β-内酰胺类药物不能与之结合。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1)对四环素耐药菌株,是细菌产生了蛋白质,阻塞了细胞壁的水孔,使药物无法通过。(2)阴性杆菌,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产生屏障作用,青霉素G不能进入。(3)绿脓杆菌,细胞壁水孔改变,对广谱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药。(4)阴性杆菌,产生合成酶外,也使细胞壁水孔改变,对氨基苷抗药。4.细菌改变了代谢途径:如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二)细菌获得抗药性的方式1.天然抗药菌株:在用药过程中,敏感菌株被清除,而抗药菌株则存活。2.染色体基因突变:遗传基因DNA变异。3.质粒传播:质粒是染色体的基因物质。携带抗药基因的质粒,称R因子。其通过结合、转化、转导方式,将R因子在细菌细胞之间传递,产生抗药性。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1)根据病原菌选药:(2)根据感染部位选药:(3)根据生理、病理特点选药:(二)抗菌药的用法、用量、疗程:疗程:控制急性感染,持续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2小时。如果48-72小时内,疗效不显著,应考虑换药,或调整剂量。(三)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预防性用药的指征(1)苄星青霉素用于风湿性心脏病,防止链球菌感染;(2)青霉素G用于某些心脏病患者需进行口腔、尿路、心脏手术前;(3)青霉素防止气性坏疽;(4)甲硝唑+庆大霉素,用于结肠手术前,防止厌氧菌感染;(5)接触过流脑、结核病、白喉者。(四)抗菌药的联合应用:25分钟1.联合目的: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抗药性发生。2.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指征:(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性感染;(2)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4)长期用药容易产生抗药性的慢性感染;(5)为了减少不良反应或增强疗效。3.联合方法:(1)抗菌药分类:Ⅰ类,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Ⅱ类,静止期杀菌药物,氨基苷、多粘菌素。Ⅲ类,快速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Ⅳ类,磺胺类。(2)联合用药的效果:Ⅰ类+Ⅱ类→增强;Ⅰ类+Ⅲ类→拮抗;Ⅰ类+Ⅳ类→①青霉素+SD→协同;②其它联合→无关;Ⅱ类+Ⅲ类→相加;Ⅱ类+Ⅳ类→协同;Ⅲ类+Ⅳ类→相加;Ⅱ类+Ⅱ类→毒性相加;Ⅲ类+Ⅲ类→相互竞争,作用减弱。小结:教案末页教学小结第一节抗菌药物基本概念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第三节病原菌的耐药性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思考题及作业题1.什么是耐药性?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类型?教学后记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