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鄂发〔2011〕19号加快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工作载体和有力抓手。为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深化认识,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一)重要意义。襄阳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北地区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是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发挥襄阳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鄂西北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支点支撑、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全省上下要把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作为调整全省经济布局的重要突破口、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力予以推进。(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突出自主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一体化,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战略定位。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巩固和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十随”城市群中心城市、鄂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汉江流域核心城市的地位,努力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主要目标。到2015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前进2—3位;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有2—3个县(市)进入中部百强县(市)行列,“襄十随”城市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圆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二、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五)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事关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业项目,优先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予以大力扶持。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龙头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和中国汽车名城;发展壮大食品、装备制造、纺织、建材冶金、医药化工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为优势和特色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襄阳市新能源汽车纳入国家创投基金推荐计划,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汽车工业·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军民结合·襄阳樊城区)和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和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以旅游、商贸、家庭服务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把襄阳市建成鄂西北地区的服务业中心、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物流节点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六)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襄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支持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襄阳市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检验机构,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专项行动,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新增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投入,加大鄂北岗地“旱包子”治理力度,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新增粮食产能10亿斤以上。抓好生猪、油料、蔬菜等生产大县建设。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列为省“四个一批”工程发展和支持的重点。在省级农业板块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贷款担保、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襄阳市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三、统筹发展,完善功能,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八)科学规划城市空间格局。做好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工作。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成以襄阳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两轴”即武银高速公路暨汉渝铁路襄阳段城镇发展主轴、襄荆宜高速公路暨焦柳铁路襄阳段城镇发展次轴为纽带,以老河口、宜城、枣阳三个中等城市为支点,形成“一心两轴三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按照“工业新区、现代新城”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区内深圳工业园建设。规划建设东津片区,开发建设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汉江旅游区”。抓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筹交通路网、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九)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支持郑渝高铁经过襄阳市,争取西武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形成郑渝、西武、汉丹、焦柳、襄渝等通达南北、连贯东西的区域性铁路大通道。加快襄樊北编组站扩能改造建设,提升襄阳市铁路枢纽功能。建设中心城区绕城铁路,支持增开襄阳至武汉、襄阳至十堰的动车组车次。建设汉江航道水运主通道,提高航运能力,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联运。建设水运口岸,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等为主的临港产业。支持襄阳机场扩建,建设航空口岸。(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襄阳市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通主城区与县市之间的主要通道,促进县域内部和城际间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开展开发区扩区、移址工作试点,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推动开发区之间资源共享、产业对接。支持襄阳市山区县市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异地发展“飞地经济”。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聚集度、关联度和竞争力。(十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中心城区和周边乡村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市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管理等制度。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支持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兴办实业或承办社会事业。推进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对襄阳市城区所属农村乡镇比照县(市)乡镇予以扶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实施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雨露计划。对重点老区乡镇、插花扶贫乡镇的重点扶贫村,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抓好保康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制订襄阳南河流域综合开发专项规划。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十二)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适时开展“襄十随”城市群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对襄阳、十堰、随州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市场布局、重要资源配置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三市合作交流。建立三市城际协调机制和互动融合发展机制,在设施共建、产业布局、文化交流、市场共享、资源互换、无障碍旅游、人员互动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向区域一体化过渡。加快编制汉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开发规划,并争取提升为国家战略。加大襄阳市与河南、陕西、重庆毗邻区域的合作力度。四、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十三)推进资源节约。加强能源、水资源、土地、原材料等重要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对符合国家相关条件的企业,支持加入供电直接交易试点。更新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和土地供应政策,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推进国家再生资源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加快建设襄阳高新区节能产业园建设,落实支持政策,加速推进谷城县再生资源园区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绿色交通,提高新能源公交车的比例。加快节约型机关建设。(十四)促进环境友好。建立节能减排预警机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耗能大户、重点排污企业的节能减排。支持创建低碳城市,支持参与全省统一组织的排污权交易,淘汰黄标车,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支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大对襄阳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碳汇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投入力度。扶持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基地。将襄阳市汉江沿线和鄂北岗地有关县市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全省长防林工程的重点建设范围。加快汉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汉江襄阳段洲滩治理,实施汉江中下游省级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保护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十五)建设和谐襄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建设条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网络化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城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平安襄阳建设。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十六)创新政府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继续调整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打造“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政务环境。调整和优化服务方式,采取服务外包、第三方测评等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继续优化市级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推进政企对话机制、解决企业困难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直通车”、“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实行政务服务量化考核机制,将服务对象满意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十七)创新要素保障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补偿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银政企互动合作,提高融资效率,保障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创业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训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衔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迁村腾地;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引导项目向开发区和园区聚集,鼓励中小项目向建成的工业地产或标准厂房集中。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拓展能源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十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快构建以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对各类社会人群的服务管理。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机制,有效引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