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国的社区发展【标题注释】本文对社区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意见,并列有两张(十余页)指标图表,因受篇幅限制表(1)被编者割爱了,请作者与读者谅解。——编者【作者】邓伟志【作者简介】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041【内容提要】社区问题已在中国受到高度关注。社区建设怎么会在中国应运而生?本文从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上作了多维的论证,然后又抓住我国社区建设中几个棘手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批评了实际存在的社区行政化倾向,讨论了社团发育不全的问题。并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也是二者矛盾的缓冲地带,因此,在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还应辩证地关注几个值得注意的关系问题。【关键词】中国/社区/社区建设/发展【正文】一个新的“世界性的运动”正在一百多个国家开展。这就是社区发展的全球战略。广袤的大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社区组成的;不论是多么小的社区都是一个不小的社会。由于推进社区发展的大量事务要在社区中运作和落实。而社会发展状况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尺度。因此社区发展是社会化发育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化组织的基本形态之一。十年来,中国的社区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呈现出新的走势。第一,社会结构:走向社区一、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测算城市人口每增加1%,经济就自然增长2%。但是,有城市必有“城市病”。如精神危机便是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都感到棘手的一种城市病。拿城市同农村相比,职业上的异质性扩大了,文化上的异质性扩大了,包括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也比以前大大拉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尽管有差异是正常的,是好事情,问题是:“异质”一旦“化”起来,负面效应必然陡增。异质化容易带来疏离化、匿名化、孤独化、冷漠化等。异质化、疏离化、孤独化、冷漠化带来的是“一‘墙’之隔,老死不相往来”,这些城市病是与人性相悖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是富有感情的“动物”。异质呼唤同质,疏离呼唤接近,匿名呼唤“常相知”,孤独、冷漠呼唤共同体。一百多年前,就有社会学者提出:为了“减少城市刺激”,实行“工作与生活分离”。以研究社区为主要成果和主要特色的芝加哥学派,便是应大城市芝加哥的呼唤而于20世纪初叶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开始痛感要在社区中“恢复人性”“重建人性”。社会化的功能是让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社会化的功能又会把异化了的“社会人”重新铸成大写的“社会人”。现在,中国城市的异质化在加重,并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倾向。阶层分化会产生多元活动,问题是:要学会从各阶层之间的不同利益中,找到共同利益;把各阶层之间不同的价值趋向,编织成有美丽图案的“社会关系网络”。而社区正是把“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阶层融合成了“利益共同体”。居住在同一地域内的人类有着共同的生存需要,有着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利益,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六个“共同”,自然会频频发生互动,或直接互动,或间接互动。互动的结果便形成了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社区建设得好,便会把这六个“共同”进一步升华为三个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信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由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一方面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行为激发了人们的货币意识,而货币意识超过了“度”,便有了腐蚀性。因此促成道德、信念、情感三个共同体的出现,便是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共同体的巩固。二、中国的现代社区是改革深化的产物。1.纵向与横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垂直系统,而社会运作方式也是垂直的。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的领导体系无不是纵向的。然而在一个社区内人们彼此却很少往来,既无渠道往来,也没有机会往来。由于“条”强“块”弱,人们只说自己是什么单位里的人,不说自己是哪个社区里的人。改革后,经济上的纵向作用相对弱化,横向的合作、交往、联系日益盛行和发展,这就必然波及到社会。而横向的对应和良性的互动、联系,总是由近及远,半径最短的,不用说,是社区。于是条条渐渐少起来,块块渐渐多起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而这“块”首当其冲的是社区这一块。2.放权与收权: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放权。权力层层下放,最终放到哪里?自然是放到了社区。各类组织下放的管理功能,在城市大多转移到街道,包括一些新增加的功能也要在社区中运作,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务要在社区中落实。实行政社分开,政府又腾出一块地方给社区。过去政、企、教都办社会,现在不再办了,而是由社区办社会。生活重心向社会转移,已经是势不可挡。3.流动与流向:过去职业的选择余地很小,改革后实行双向选择。职业的流动性淡化了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相应的是强化了对住地的认同感。谁都知道,人口有个老化问题。试问: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向何处去?不消说是流向社区。谁都知道,失业人口增多。失业以后向何处去?不消说是流向社区。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将超过一亿。这一亿多人流向何方?可以肯定地说,相当一部分人会流向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4.功能与结构:在由行政性授权组织向功能分化了的社会化组织转换过程中,社会功能分化超前于结构分化。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社区共建的活动空间。单在政治领域中活动,其空间显然是很有限的,必然会向社会拓展,向社区渗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在中国的大地上形成和发展出一大批把人口、区域、环境、经济、文化等五大要素合而为一的“多元一体”的社区。第二,社区建设:走向有序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社区建设同一百多个有社区发展计划的国家一样,从以社区服务为主,发展到以文明小区建设为主,并已进入社区组织体制建设阶段;从社区共建的发展过程看,已从联谊形态,发展到物质支援形态,并已进入全面互助形态;从共建组织的情况看,已由双向进入到网络;从共建领域看,已由单一进入到全面,其内涵由浅到深,其形式由活动到机制。居民在参与社区交往、沟通、互助、共济中增进了社会感情。大家说:“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我向社区献爱心,我在社区获温馨。”目前中国的社区种类繁多。按功能分,有工业社区、文化社区、居民社区。按区位分,有中心社区、城郊结合部社区、农村社区;按形态分,有高级商品房住宅区、一般住宅区。十多年来,中国的社区在提高市民素质、美化居住环境、丰富精神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的社区还存在功能不全、水准不高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有序地推进中国的社区建设事业,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生活丰富、环境整洁、秩序安定、风尚良好、文化进步、教育全面、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管理配套、组织健全、共建普及的地域社区,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好做。一、要有序化,就是坚持目标与现实的统一,一切从现实出发。社区建设以人为本。马克思视人为目的。他在阐述人类时,称人类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因此,围绕这一目的,社区建设的目标通常认为是“三优化”:人的素质优化、生活质量优化、环境优化。所谓生活优化,是说要生活得舒心、方便、安全。所谓环境优化,是说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象文化与心意文化的协调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要提高人的素质还包括:a.思想道德素质。b.科学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这些都是社区建设的目标。是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每个人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提高自己的素养。然而,发展需要条件。“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页。)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全社会,并首先是社区。二、要有序化,就是坚持硬件与软件并举,重在软件。有些人在社区建设中,抓硬件,即抓物质建设的积极性还是有的。因为硬件是软件(即精神建设)的载体。软件要依附于硬件来体现。没有硬件的软件建设,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然而,硬件上去了,决不等于软件也不去了。这些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有些地方硬件上去了,软件反而下来了,并且下滑得还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自然不会是单一的,可能与一些人不懂得软件,不具备抓软件的技能,有直接关系。社区建设中的软件,即价值观,是指法理精神、契约精神、功利观念的汇合,是指社会公益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交融。人不但要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不但要驾驭自然、控制社会,而且在精神境界上也要不断进步。精神是生活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的核心支柱和依托。不要因为精神是看不见、抓不住的,是难以评估的,便放松精神建设。其实精神也是可以测定的。认为不可捉摸是对精神缺乏深刻理解的,是对软件的无知。近年来,知识界已经对软件制定了一系列指标。三、要有序化,就要坚持社会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逐步全面量化。为了把社区建设好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总不能一味地含糊其词说“好”,而又说不出好在哪里。这就要求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质量和数量特征进行具体的计量和测定,以便于评价、监测、预测,于是乎社会指标应运而生。指标有定性、定量两大类。定性是指方向、性质、意义;定量是指目标高低、程度。为了做到定性与定量统一,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统一,描述指标与评价性指标相统一,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相统一。在制定社区指标框架时,必须坚持四个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从空间这一维度来看,小区、社区、城区、城市要成系列;从时间这一维度来看,长期、中期、近期要成系列。社区指标最忌自相矛盾。第二是实用性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粗细、简繁、深浅都要适度。第三是可比较原则。指标不是供孤芳自赏用的,要能够横向参照。第四是国际性原则。把比较范围扩大到世界,就是可以同各国相比,同先进指标相比。在社区建设中,既要克服“无指标”建设的“无头苍蝇”状态,更要避免“高指标”建设的“空中楼阁”状态。我们的社区无不是建在地上的。地上的万物是共生的,“共生”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共生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社区指标要系统而又实用;系统而不繁琐;实用而不浅薄。上海一些社区,如卢湾区经过多年的经验,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社区建设指标。指标体系共分十大类,即一级指标:1.社区环境;2.社区服务;3.社区秩序;4.社区教育;5.社区组织;6.社区风尚;7.社区文化;8.生活质量;9.社区共建;10.社区人口。在每一大类,即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42项。在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分出176项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为每个三级指标都分别确定了分值、标准、实测方法和指标类型。(其模式见表1,但内容被省略)上海还有些区,如普陀区也制定了一个社区指标体系的框架。一级子系统,即一级指标,分三大类。二级子系统,即二级指标,共分十二类。操作指标即三级指标,共分42类。每项三级指标下都分别确定了量值,即标准(内容见表2)。两种指标体系大体一致,仅有粗细之别。想管得细一些,可取前者;想管得粗一些,可采取后者。表1一级二级三级分值标准实测指标指标指标指标方法类型表2一级子系统二级子系统操作指标量值A社区经济发展1.社区经济实力(1)地方财政收入20%(2)地方人均GDP(3)GDP增长率2.社区经济结构(4)第三产业GDP构成(5)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构成3.社区建设投入(6)年物质文明建设投入(7)年精神文明建设投入(8)年环保资金投入B社区生态环境4.社区环境绿化(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10)绿化覆盖率30%5.社区环境整洁(11)垃圾袋装化率50%(12)噪声治理达标率50%(13)社区污水处理率50%(14)废气处理达标率50%C社区社会发展6.社区人口状况(15)人口自然增长率0.3%(16)计划生育率99.5%(17)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0岁7.社区生活水平(18)人均生活费收入(19)人居住面积>=10平方米(20)煤气、液化气使用率100%(21)人均用电量8.社区公共秩序(22)民事纠纷调解率95%(23)刑事案发数总人口1%以内(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