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动画,计算机的加入使动画的制作变简单了,所以网上有好多的人用FLASH做一些短小的动画。为了大家也了解一下正统的动画制作,这里我稍稍讲一下动画的基础。一、动画基础1、对于动画大家都不会陌生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肯定已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动画,可以说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艺术形式。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像我国民间的走马灯和皮影戏,就可以说是动画的一种古老形式。当然,真正意义的动画,是在电影摄影机出现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2、什么是动画动画是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都是视觉原理。医学已证明,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流畅的视觉变化效果。因此,电影采用了每秒24幅画面的速度拍摄播放,电视采用了每秒25幅(PAL制)(中央电视台的动画就是PAL制)或30幅(NSTC制)画面的速度拍摄播放。如果以每秒低于24幅画面的速度拍摄播放,就会出现停顿现象。动画的分类没有一定之规。从制作技术和手段看,动画可分为以手工绘制为主的传统动画和以计算机为主的电脑动画。按动作的的表现形式来区分,动画大致分为接近自然动作的“完善动画”(动画电视)和采用简化、夸张的“局限动画”(幻灯片动画)。如果从空间的视觉效果上看,又可分为平面动画(《小虎还乡》)和三维动画(《最终幻想》);从播放效果上看,还可以分为顺序动画(连续动作)和交互式动画(反复动作);从每秒放的幅数来讲,还有全动画(每秒24幅)(迪斯尼动画)和半动画(少于24幅)(三流动画)之分,中国的动画公司为了节省资金往往用半动画做电视片。3、传统动画的制作过程对于不同的人,动画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传统动画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设计制作、具体创作和拍摄制作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有若干个步骤:1、总体设计阶段1)剧本。任何影片生产的第一步都是创作剧本,但动画片的剧本与真人表演的故事片剧本有很大不同。一般影片中的对话,对演员的表演是很重要的,而在动画影片中则应尽可能避免复杂的对话。在这里最重的是用画面表现视觉动作,最好的动画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取得的,其中没有对话,而是由视觉创作激发人们的想象。2)故事板。根据剧本,导演要绘制出类似连环画的故事草图(分镜头绘图剧本),将剧本描述的动作表现出来。故事板有若干片段组成,每一片段由系列场景组成,一个场景一般被限定在某一地点和一组人物内,而场景又可以分为一系列被视为图片单位的镜头,由此构造出一部动画片的整体结构。故事板在绘制各个分镜头的同时,作为其内容的动作、道白的时间、摄影指示、画面连接等都要有相应的说明。一般30分钟的动画剧本,若设置400个左右的分镜头,将要绘制约800幅图画的图画剧本--故事板。3)摄制表。摄制表是导演编制整个影片制作的进度规划表,以指导动画创作集体各方人员统一协调地工作。2、设计制作阶段动画一、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类别及其内容合理的分类是一个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动画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别:动画本体论研究、动画史研究、动画批评、动画创作研究与动画产业研究。动画本体论研究是指对动画的概念、动画的本质、动画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等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对动画本体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产生了“材料本体论”、“电影本体论”、“逐格拍摄本体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且在特伟、张松林等老一辈动画家的带动下,对动画的假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此后,随着产业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把目光集中在动画产业的研究上,对动画本体论的研究热度不断降低,目前,国内学者对动画本体论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动画史研究是指对动画发展历史的研究,包括按国别的动画史研究、按动画家的动画史研究、按动画各门类的动画史研究等多个方面。在我国,动画史研究可谓刚刚兴起,在步入21世纪的不到10年时间里,包括《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张慧临)、《世界动画史》(祝普文)、《中国动画电影史》(颜慧、索亚斌)等在内的动画史专著,以及《首批中国动画片及作者的考证》(殷福军)、《央视电视动画的原创之路》(宋磊)等论文的发表,为中国动画史研究填补了空白。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动画史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对作品进行梳理的编年史的层面上,对我国著名动画大师(如万氏兄弟、阿达等)的动画史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别动画(如木偶、水墨等)的分类动画史研究都还属空白。动画批评是指对动画作品、动画大师的评论和赏析,是动画和文艺批评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不仅是我国动画创作的两个黄金时代,也是动画批评大发展的两个时代。强调整体构思是我国动画批评的核心观点,导演的自我阐述和针对别人作品的评论是我国动画批评的主要方式,电影动画是我国动画批评的主要对象。目前由于中国电影动画产量较少、精品不多,国内动画批评主要集中于对美、日、欧等外国作品进行赏析,代表作包括《世界动画电影大师》(薛燕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陈奇佳)等。在中国电视动画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比较缺少对电视动画的评价标准,对电视动画的批评文章较少。动画创作研究是指包括动画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分镜头设计、音响效果、剧本编写、导演理论、各种技术运用等在内的一切和动画创作有关的理论研究。这部分研究除了以论文的形式表现以外,更主要的是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这部分研究的成果占据了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的主体。但是,教材性让动画创作研究得以普及的同时,也让其深度有所欠缺。动画产业研究是指一切与动画经营管理有关的研究,既可以小到对一个公司、一部动画作品营销过程的微观研究,也可以大到对整个动画产业链、产业政策的宏观研究。由于其处在前沿领域,目前动画产业研究在我国吸引了不少专家和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通过借鉴其他动漫强国的经验,使动画产业链的完整模型以及播出和衍生品两环节盈利模式深入人心,指出了国产动画在题材定位、剧本创作、人才培养、资金链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动画产业研究的结论大多是在对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简单照搬,很多建议流于空泛的理论层面,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国情;真正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动画产业进行的定量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一些动画从业人员所做的一些定性分析;此外,我国动画产业研究还存在着偏爱宏观研究、忽视微观研究以及产业数据统计不全等问题。二、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机构、人员和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各种动画理论研究主要是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通过发表论文的方式进行的,专门出版的理论专著比较少,有一些已发表论文的合辑出版。近年来,我国动画理论研究无论在机构、人员还是方式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动画理论研究的机构不再单单是动画片的制作或者播出单位,而有向高等院校甚至民间团体扩展的趋势。其次,动画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再单单是动画片的制作人员,而包含了更多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独立研究者等。第三,动画理论研究的方式也不再单单是论文和论文合辑,和动画理论相关的专著、译著开始涌现,专业的年报、年鉴也成为一种新的载体。一方面,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代表了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活跃的现状,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也表明了我国动画理论研究某种话语权的转移,即从动画从业人员向专业学术机构的转移,这是有利于我国动画理论研究更系统、更有深度地开展的。当然,这种转移很可能是因为许多动画从业人员进入了动画专业院校担任教师的缘故,但应该看到随着国产动画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动画理论研究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其中不乏原先并未在动画领域从业的一些经济学者、传媒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电影评论家等等。三、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1、两个思潮对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巨大影响。从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上看,有两个重要的思潮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是民族化思潮,另一个是产业化思潮。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思潮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因为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动画片被当成了苏联动画片,这让中国的动画人受到很大的刺激,特伟等动画家提出“动画要民族化”的口号,并创作了《骄傲的将军》等影片以展现这种民族性。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学派”在国际动画界地位的确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问题,即中国动画一定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再次成为整个动画业界讨论的一个主题——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国内对电影是否要民族化的争论也处在白热化阶段。如今,“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成为广电总局对民族化的一种可操作定义,但民族化究竟能否归结为一些可衡量的指标这是值得商榷的。总之,民族化思潮直接影响了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动画批评和动画创作研究两个领域,在今天它仍然是中国动画业界人士所认同的主流思想。中国动画的产业化思潮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和外国动画大举占领中国电视荧屏的背景下,中国动画该如何发展成为了业界关心的一个核心议题。产业链、盈利模式、形象授权、衍生产品等一系列新名词、新术语诞生,美国“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和日本的“低投入、强衍生”的模式成为了中国动画产业研究和学习的两个标把。可以说,产业化思潮在新世纪成为影响中国动画发展的最主要的思想,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动画理论在产业方面的研究,间接影响了动画史研究、动画创作研究和动画批评。表面上看它虽然没有影响动画本体论的研究,但正因为动画本体论和产业化思潮的相关度最小,所以才出现了动画本体论研究在这一思潮的统治下完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这样的现状。2、我国动画理论研究呈现三个高峰。中国动画的理论研究也经历了起起伏伏。总的来说,它是随着国产动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和新世纪的最近几年呈现出三个高峰,而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则随着国产动画创作的低迷而陷入低谷。这其中,以第二个高峰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最高。目前我国动画的理论研究更多的受到产业化思潮的影响,集中于动画产业运作的方面,虽然研究论文的数量相比九十年代大幅上升,但是其中很多都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程度,缺少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既有理论深度、又切合产业实际、可以指导实践的创见。3、“跨学科”的动画理论研究不断出现动画本身就是涉及美术和影视两个学科的结合体,动画的创作涉及文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动画的经营又涉及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对动画的理论研究必然是跨学科的。目前我国动画理论研究的论文除了发表在《中国动画》(中国动画学会会刊)、《CG杂志》等少数几个动画类专业期刊上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发表在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刊物上,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学刊》、《当代传播》、《现代传播》等等。传播学基本的“5W”问题,即谁、把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给了谁、效果怎样,在动画理论研究方面被展开为对动画制作机构的研究、动画作品内容的研究、动画传播渠道的研究、动画受众的研究和动画传播效果的研究等五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方面相对更受重视,后两个方面则相对比较薄弱。比如我们对国内有多少制作机构、哪些实力比较强、出了哪些优秀的作品、怎样的作品可以算优秀的作品、动画在通过电影、电视、电脑等不同媒体传播时的异同之处等等问题探讨较多,但我们却对究竟是哪些人在看国产动画、他们在人口统计学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国产动画的感觉到底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等问题却不能了然于胸。忽视受众研究是中国动画进入市场化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在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动画理论研究与产业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的联系日趋紧密。比如我们对动画产业链、动画的几种盈利模式、品牌塑造对动画经营的重要意义等等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我们相对缺乏真正从需求、供给、产值、定价等方面对动画产业进行的定量研究,我们也缺乏全面系统的动画产业政策评估研究。目前国内大部分对动画产业研究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