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课时教案序号授课章(单元)及内容四、过去的年课时安排1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教学重点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莫言。教学难点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资源PPT、视频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手段、技术应用导入欣赏歌曲《难忘今宵》,然后导入主题“年”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导入。莫言中国无诺奖中国诺奖有莫言讲述法新授关于莫言一、喜获诺奖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约750万元人民币。2012年10月13日,青岛科技大学领导马连湘等人赴山东高密对莫言先生表示祝贺。英国卫报等世界媒体为英国读者介绍了莫言的书目。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军赋文学院首席作家。在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即将举行颁奖典礼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日前宣告成立,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师大校友作家莫言担任该中心主席。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讲解讲析法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1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0点16分许,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随后参加了盛大的诺贝尔晚宴。据媒体报道,莫言在晚宴尾声发表致辞时,感谢了诺贝尔评委“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感谢了自己的家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及家人,12月14日上午返回沉浸在“白雪世界中”的北京。莫言在机场表示,此次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作家的热情。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难出佳作的“魔咒”,莫言说,要尽量避免这一结局,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还是写作。二、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国》、《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红树林》、《丰乳肥臀》、《蛙》中篇小说:《金发婴儿》、《爆炸》、《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筑路》、《欢乐》、《红蝗》、《父亲在民夫连里》、《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梦境与杂种》、《模式与原形》、《幽默与趣味》、《牛》、《师傅越来越幽默》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透明的红萝卜》三、作家生平请学生朗读书P12页注解①,勾画文章的出处,作者的代表作品。教师结合补充资料,介绍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部队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寻根文学”作家的代表如著有《活着》、《兄弟》等书的余华,以及著有《中国式青春》、《除了青春,一无所有》、《飞蛾》等书的年轻一代作家贾飞等人。这类作家,有着强烈的故乡情结,将自己的笔触都深深埋进了宁静而宽广的土地。学生朗读板书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他家是中上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讲析法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重点解决了课文的生字难词,并粗读课文,理清了行文脉络,初步了解了课文作业板书设计关于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国》、《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红树林》、《丰乳肥臀》、《蛙》中篇小说:《金发婴儿》、《爆炸》、《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筑路》、《欢乐》、《红蝗》、《父亲在民夫连里》、《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梦境与杂种》、《模式与原形》、《幽默与趣味》、《牛》、《师傅越来越幽默》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透明的红萝卜》教学后记教案第2课时教案序号授课章(单元)及内容四、过去的年课时安排1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筛选、提炼相关信息。教学难点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资源PPT、视频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手段、技术应用导入年,连同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气、风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常见题材。说白了,这里面是有文化内涵的。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各民族、各地区、各家庭的过年习俗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习俗有着它特有的来历和讲究,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中国来说,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中,人们的欢乐情感、团圆意识还是比较统一的。2013年是葵巳蛇年,也就是小龙年,我们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所以从生肖上来说,今年可是很吉祥的一年。春节也刚刚过去没多久,大家能否回忆一下,自己的这个年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一下。请1—2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感觉“年味”不浓了,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跟随作者的叙述,一起去感受感受过去年的年味。【板书】课题、作者讲述法新授一、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请学生完成书P15页“思考与练习1”,教师【板书】字词,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注音,师生一起纠正。奢侈(shē)(chǐ)拮据(jié)黏稠(nián)烟熏火燎(xūn)(liǎo)吝啬(lìn)(sè)名讳(huì)骡马(luó)冠冕堂皇(miǎn)斟酌(zhēn)(zhuó)神祇(qí)富庶(shù)三绺(liǔ)咀嚼(jǔ)(jué)拙劣(zhuō)轴子(zhóu)刽子手(guì)豆秸(jiē)扑棱(lēng)祭祀(sì)请学生齐读字词2遍。【板书】重要词语,请学生根据书上注解回答意思。(1)拮据:形容缺少钱,境况窘迫。(2)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3)名讳:应该避讳的尊长的名字。(4)斟酌:反复考虑推敲。(5)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泛指神灵。(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结构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刚刚强调过的字词读音。课文的题目是“过去的年”,可见,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提问】文章哪一小节开始具体写“我”小时候怎样过年,又到哪一小节结束,这部分毫无疑问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此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来了。【明确并板书】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文章的总起,说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第二部分(3—9自然段):文章的主体,写“过去的年”是怎样的。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文章的结尾,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我们都知道,春节并非是一天,就我们现在的“年”而言,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依据时间往后类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其实,在除夕之前的某几天也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在文中就为我们叙述了这几个特殊日子里的习俗。【提问】文中写到了过年前后的几个日子,分别是什么?板书提问板书学生默读课文学生板演分段朗读点拨法【明确并板书】: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提问】每个日子对应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这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明确并板书】主体部分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第3节):大人、孩子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第二层(第4节):写腊八的情形。第三层(5—6节)写辞灶日的情形。第四层(7—8节):写除夕的情形。第五层(第9节):写春节的情形。【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因此,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色。既然,作者回忆了过年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我们就一起仔细看看文章的这部分内容。提问回答讲解法总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回顾本节课内容,带着学生回忆。教案第3课时教案序号授课章(单元)及内容四、过去的年课时安排1备课时间教学目标把握细节,掌握对比手法。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教学难点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资源PPT、视频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手段、技术应用导入新授三、研读课文,熟悉年的习俗请学生仔细认真阅读书P12—15页的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2”。课文的第3段提到大人和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可直接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虽然大人们惧怕过年,但还是会很认真地准备着一切与过年有关的事宜,按照当地的习俗操办着具体事项,首先从腊八这天开始。请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腊八这一天的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是如何处理的?【明确】腊月初八作为盼年的第一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熬腊八提问学生朗读、做题学生分组讨论粥。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腊八粥的由来及具体做法,仅是一笔带过,而根据解放前腊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详细描绘了一个大场面——施粥盛典。【提问】你认为施粥是一场盛典吗?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说法?明确: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补充“腊八粥”的相关知识: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传自印度。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清朝为盛。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北方尤其讲究。搀在白米中的食物一般有:红枣、莲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