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1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1.1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2-征。即景观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是自然与文化的复合载体,并且在空间和组成上保持明显分异特征。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观的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整体。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是合理解决并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为人们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设计,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整体生态系统[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应对村庄空间形态、布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尊重村庄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河流水系等环境要素,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将新村与周边环境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体现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使村庄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自然环境特色得以传承,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绿化景观。1.2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生态学把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中的景观要素分为3大类,它们以点、线、面构成区域景观,即所谓斑块(嵌块体)、廊道与基质(本底)概念。(1)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的、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生态过程都会有影响。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即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斑块的结构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循环和水土流失等过程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基质中各种干扰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斑块的面积有关,也与斑块的形状及其边界特征有关。居住区景观中的斑块既是居住区景观中的各个主要空间节点。把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应用于社区景观生态布局,主要考虑社区中节点及主要专用绿地(面)的布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为社区广场、小游园的定位、定规、定形提供生态学依据。(2)廊道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地。廊道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3)基底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2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2.1项目概况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2.2规划构思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4-力。2.2.2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景观。通过对乡村传统居住空间“院落”的理解和拓展,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注重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居住空间共生。通过对山石、水池、地面、院墙等景观构件的处理,同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6]。2.2.3“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在居住区中心形成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空间,结合现状地下输水管线,形成数条向外发射的景观绿廊,延伸到各组团绿地。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2.3绿化景观规划的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资源规划和持续利用的基础。(2)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应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居民的参与权。(3)可操作性原则景观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特定的区域景观,不同地区的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规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景观规划要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地域场所文脉与景观特色的结合,选择乡土材料营造景观,促进环境与建筑间的协调,创造具有鲜明特色、识别性强的居住区环境。(4)合理性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要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考虑乡土化单体小品设计,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5)经济适度原则应增强成本意识,充分考虑居民的消费水平,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适宜性,降低管理费用。(6)科学性原则种植模式设计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绿化空间的同时,注意研究绿化种植与建筑物、场地设施、交通人流疏导之间的关系,绿地分布科学合理,并留有足够人为活动空间;(7)文化原则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需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设计融乡村风貌、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元素于一体的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8)综合性原则农村居住区景观是一个由异质的斑块、廊道、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5-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2.4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区建设条例,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2001)、《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修改稿)(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200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等。这一系列的规划规范、法规和村镇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法规和主要技术标准。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表1绿化系统指标指标名称指标说明居住区绿地率≥35%绿地覆盖率≥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m2/人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居住区边界绿化防护带居住区与区域景观之间设置15米的防护绿带树种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国槐、白蜡、旱柳、西府海棠、香椿、柏、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配置类型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种植物配置形式。速生与生长缓慢树种比例控制在6:4,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种植数量的比例控制在1:4~5,乔、灌木的种植面积和非林下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控制在7:3。植物的配置位置乔木距建筑物5米以上,灌木距离建筑物1.5米以上,乔灌木远离地下管网0.5-2米种植丰度乔木量≥40株/公顷绿地,复层种植占绿地面积≥30%,木本植物种类≥20种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6-2.5规划内容该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1)“一环”绿化景观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