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姓名:邱一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胡刚20090401关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作者:邱一平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梁志勇时空视角下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析——以大连为个案的研究2006城市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经济中心性、空间集约性、综合动态性和以人为本性的巨系统。城市的动态发展性即城市化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后得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的城市化始于建国初期。应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过程应该是城镇化过程,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特征和内涵。我国的城镇化经历文化大革命“摧残”之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镇化发展异常迅速。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人们对我国城镇化的关注视角已经从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城镇化全面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明确适宜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同发展历程,美国“地毯式”郊区化、德国小城镇发展战略、韩国城市的集中后分散以及拉丁美洲的过度城市化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适用于各国和各地区,但对于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深刻研究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意义重大。笔者在总结不同类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内涵。集约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的城镇体系规划为先导,城镇化有序发展中的城镇集群、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生态集化、科技集成的“六集”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在时间维度上,集约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维度上,集约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城镇跳跃式组团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大连为个案,综合分析并判断出大连市城镇化的基本水平、增长速度、发展阶段、协调度变化、结构性偏差,客观分析大连市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以及空间分布等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连市发展集约型城镇化的方向、目标、原则、速度以及城镇组团规划、人口集中中心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园区以及城乡合作创新体系构建等发展策略,在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户籍制度改革与人才支持战略、土地有序流转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制度支持。2.期刊论文郝世绵.胡月英国际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3)本文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辨析了国际城镇化发展的两种模式--聚集型城镇化和扩散型城镇化.针对我国目前城镇化的状况,认为选择扩散型城镇化即城乡区域综合发展模式较合适.对如何进行城乡区域综合发展,行者提出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范城乡区域综合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综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区,带动城乡区域综合发展;改革完善城镇化政策体系,保证城乡区域综合发展等四点建议.3.学位论文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苏州为例2008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曾经说过: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中也遇到了种种困境。而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或者发展模式问题是关键问题。文章从发展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逻辑变迁和历史现实变迁研究,立足苏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解读和反思这一缩影反映出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几个阶段,即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城镇化阶段、以城市文明为主导的城镇化阶段和文章提出的即将走向的以空间文明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并探讨寻找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当代合理性和发展模式的可能选择。我们认为,从以乡镇企业为拉动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到以大中城市为动力拉动的城市化浪潮,再到以新型工业化拉动、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轴的空间文明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也不可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4.期刊论文李敏毅.周奕.黄仁花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金卡工程2009,13(9)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加快城镇化是加速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2008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1.36%,与全国45.7%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分析江西省城镇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根据江西省情,借鉴国内三种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5.学位论文童静亚发达地区市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研究——以常熟市为例2008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对“量”的过分注重而忽视了“质”的提升,产生了诸如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等问题,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将阻碍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首先界定了城镇化模式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城镇化模式的类型,通过回顾与评析国内外城镇化模式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常熟市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现状特征给予客观评价,分析了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达地区城镇化模式转型的背景、目标及其措施。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发达地区粗放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粗放,空间优化度不高,人口增长与用地增长、经济产出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不相协调,这种模式产生的根源是粗放的投资拉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应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措施有:降低人均用地相关指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减少环境污染、进行空间的优化以及转变城镇化的动力机制。6.期刊论文张燕.朱华友.ZhangYan.ZhuHua-you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以浙江省内部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32(1)区域发展模式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着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异.文章研究了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演进的特征以及省内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尽管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总体呈现由不协调向协调转变,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发展.两者关系在浙东北区基本协调,以宁绍模式为典型;浙东南区协调程度较高,以温州模式为典型;浙中区基本协调,属于混合模式;浙西南区则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模式.7.期刊论文周琳.彭洁.ZHOULin.PENGJie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和矛盾,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我国特殊而复杂的国情,根据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在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东、西部地区不同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8.期刊论文冯维波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科学咨询2010,(19)重庆三峡库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空心化凸显的区域.本文对库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推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期刊论文张明霞一个基子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甘肃陇东和陇东南为例-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4)甘肃陇东和陇东南地区作为新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加快甘肃省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合甘肃陇东南地区发展应选择城乡关联发展、走廊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10.学位论文沈宇丹平凉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道路选择2005由于区域分异特征的存在,对于有代表性的区域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甘肃省东部的,占地11169.7公顷的平凉市所辖的一区、6县、26个建制镇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例分析与比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基础与现状、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和战略规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以平凉为代表的部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基础和特点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发展的区位条件较差、周边缺乏带动力的大城市,自然条件差,交通条件差、城镇之间的带动力弱;土地资源不足,但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非农化人口向城镇迁移的速度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弱质;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分布特征明显,等级结构不健全,职能结构呈多元化.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a3954db-a862-4d6e-98aa-9e2d00e146c7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