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杨杨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一什么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从以上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总是和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脱离了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论断肯定是非科学。二科学划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划界问题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Pythagoras就对科学划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智慧是严格意义下的科学,而不是名称相符而已,而且物体既然是无定形的,就不能有科学,不能有精确的知识,因为科学涵盖不了它。”由于当时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技术手段的落后,致使所得到的结论也比较模糊和不准确,但足以说明从那时候人们就有意识的对科学进行划界。科学划界问题得以广泛深入的研究是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时期,科学相较于哲学、艺术、宗教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学的结果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争论也就愈演愈烈,进而促使了科学划界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划界问题当中不得不提的是Kant,他大大推动了科学划界问题的研究。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科学划界必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1)科学与非科学有没有划界标准?(2)若有标准,则具体的科学划界标准是什么?(3)进行科学划界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还是为了消解科学权威?(4)科学划界的单元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标准和依据,概括来讲,关于科学划界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2)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3)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4)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标准;(5)新实在论重建的多元标准。(一)古希腊时期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以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以及其理性分析,首次划定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迷信之类。他们认为科学理所当然地是被证明了的知识——或是用理智的力量,或是靠理性或经验的证据证明了的知识。就知识的体系而言,Aristotle最早给出了西方的传统知识体系图,他认为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神学、数学、逻辑学、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五种,而神学是凌驾于其它四种知识之上。Aristotle认为“科学知识不可能通过感官知觉而获得,感官知觉必定是关涉特殊的,而知识是对普遍的认识。”受当时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及科学体系的发展等情况的影响,在现在看来,这种划分显然不能真正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二)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在当时,“逻辑主义”专指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对科学划界问题,从Schlick、Carnap、Hempel到Popper,他们都承认科学和非科学有明确的一元标准,只是在采用的标准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是可证实性,而批判理性主义认为是可证伪性。1、逻辑实证主义用意义标准来解决分界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有明确的一元标准——经验证实原则,即科学理论是命题的集合;任何命题,凡是有意义的,则是科学的,反之是非科学的;凡是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命题,就是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Wittgenstein说:“一切哲学的或形而上学的命题是非命题或假命题,他们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命题完全归结为基本的或原子的命题,后者是描述可能事态的简单陈述。有可能处于科学领域的陈述是可被观察陈述证实的陈述。”实际上这种经验证实原则也不准确,因为经验来源于观察和知识的积累,但观察渗透着理论,且观察具有不可靠性,由此以Popper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哲学家强力批判这种标准,并提出了证伪划界标准。2、Popper的证伪主义划界标准概括来讲证伪主义标准可表述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即不要求一个科学系统能一劳永逸地在肯定的意义上被选拔出来;相反,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选拔出来,“一个经验的科学体系必须可能被经验反驳”。并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1)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于经验归纳;(2)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凡是科学理论都应具有可证伪性、开放性、相对性,并且有意义;(3)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事实上,这种证伪主义的标准自身就是矛盾的,原因在于,任何观察都置于特定的理论背景下,即“有理论渗透的”;其次观察陈述也是科学陈述,而Popper认为凡科学陈述皆可证伪,二者是自相矛盾。因此这种划界理论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其中代表人物是Lakatos和ThomosKuln,并由此诞生了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三)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是随着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的兴起,科学哲学家通过探索科学合理性问题来回答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而产生的。1、Lakatos的划界标准Lakatos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出发,把划界问题软化为“评估”问题。其标准为:(1)就划界的单元而言,Lakatos把Popper的理论还原成了历史的理论系列,即“研究纲领”,研究纲领有“硬核”(HardCore)和“保护带”(ProtectiveBelt)构成。研究纲领采用“反面启发法”(NegativeHeuristic)和“正面启发法”(PositiveHeuristic)两种方法论规则;(2)划界单元的扩大,Lakatos从历史观点出发,不但把科学研究纲领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且还认为它有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亡的历史过程。2、ThomosKuln的范式标准Kuln提出:“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具有的共同信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还包括各种与理论相关的哲学信仰、价值标准、研究方法和实验仪器等等,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分解不开的混合体——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并认为一定的科学共同体在特定的时期认为科学而合理的东西,就是科学的和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Kuln在对科学进行划界时把心里、社会、历史、价值观等一些因素也考虑了进来。Kuln的“范式”标准和Lakatos的“合理评价”标准对绝对标准进行了批判和“软化”并且考虑了科学的社会心理等一些因素,但这些标准仍然是朴素和单一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贡献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了解构,但对于如何正面解决划界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给出合理的回答。由于科学划界问题的提出导致了一些在科学家认为是非科学的一些领域受到打压,甚至没有活路,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哲学家们为了能让一些弱势学科或者一些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些学说有一片成长的土壤,就提出了科学是没有标准的,即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消解主义。(四)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标准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标准实际上就是没有标准,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是没有标准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Feyerabend,他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对知识的进步是有害的,如果要理解自然支配我们的物质环境,那么我们一定要使用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方法,而不仅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关于科学之外无知识的断定只不过是又一个童话而已。”他还认为“人类任何一种思考,不管多么古老,多么荒谬,都有助于改进我们的知识。”故Feyerabend提出关于科学划界标准是“怎么都行”。显然这种标准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尽管科学划界问题的标准不是那么容易的界定,但科学划界仍然应该有一个标准,哪怕这个标准不是十分的准确,甚至可以有一个过度带存在。而且这种消解主义仅仅只是一部分科学哲学家的主张。随着科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科学划界问题仍然是科学哲学家们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当代,关于科学划界问题,针对科学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Thagard和Bunge提出科学实在论的多元标准。(五)新实在论重建的多元标准Thagard和Bunge认为科学是一种复杂的东西,不可能用一种特征来表明,伪科学也是一样。判断一个知识领域是不是科学也要考察它的许多属性。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多元划界模型,Bunge提出十个元素的组合制作了一个评估表,用来评价、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这种分界指标体系虽然看起来精确无比,但内容仍然含有主观因素,并且比较随意而且难以操作。总之,科学划界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历经了从确定到模糊,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任何划界标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有的这些划界标准都不能说彻底解决了科学的划界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科学的划界是如此难以确定呢?拜读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老先生关于《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之后,或多或少有一些明白和理解,现总结如下。三造成划界困难的原因(1)科学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外延是不断变化的。科学在历史上是演变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与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以及所谓的后现代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尽一致,因此很难制定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划界标准,以便划出科学与它者的边界。(2)科学划界涉及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科学划界是实践问题,是在社会中实践、并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实践问题。(3)哲学立场和透视角度不同引起划界观点的分歧,从而导致对具体对象划界的分歧。(4)划界标准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和绝对的。(5)即使就公认的划界标准而言,不少标准本身也是模糊的,各人、各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6)科学划界问题往往发生在科学的外围和前沿,若科学或非科学、伪科学都处于各自的核心或接近中心的区域,其科学性或非科学性、伪科学性可以相对明显地显露出来,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