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划界的标准,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充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科学的涵义1.科学的本意古印度的梵语中,“科学”一词是指“特殊的智慧”;在古拉丁语中,“科学”泛指“知识”和“学问”。在英语词汇里,science(科学)是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但science的拉丁文原词scientia(scire,学或知)的意思与德文的wissenschaft最为接近,后者指一切有系统的学问或知识,不但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类学科。德国人就习惯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来概括后两者,并将整个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汉语的科学是从日文中的汉字而来,意为“分科之学”。就科学的外延来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门类。从这三大门类科学与现实世界(包括人的心灵“小宇宙”)的关系来看,自然科学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为目的的描绘性的科学(描绘一个现实的宇宙世界图景),社会科学主要是以求取社会秩序的“至善”为目的的建构性科学(建构一个合理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人文科学主要是以求取人的心灵“完美”为目的的超越性科学(超越人的动物性存在,描绘文化图景)。对现代科学体系构成的这种认识,为我们避免将科学实证主义化,进而从“两种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僵硬对立中走出来开辟了道路。在中国,对“科学”一词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运用。2.马克思的科学⑴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⑵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⑶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而固定资本“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因此“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还认为,由于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在生产力中理所当然要包括科学。⑷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3.关于科学的现代观点(1)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并加以系统化的方式。(2)科学是一种驾驭自然的力量。(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4)科学是一种文化(无先进与落后之分)。(5)科学是一种方法。4.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有两种涵义:第一,科学尚未进入生产过程时,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这时候它固定在劳动资料的发展形式——机器体系中,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是一般生产力;第二,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时,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运用,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但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二、科学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它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2.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3.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严密的逻辑系统。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成为统一的整体。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三、科学划界的标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划界问题可以把科学与非科学和伪科学区别开来,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要划界,当然得有划界标准;不用说,划界标准首先与不同论者所持的哲学立场有关。例如,实证论借助经验的可回答性划界,理性论借助符合科学方法的准则划界。西方学者贾丁(N·Jardine)则列举出对划分边界的两个视角——本质主义的视角(波普尔、默顿、库恩都选择本质主义的解决办法)和建构主义的视角:“本质主义为确定唯一的、必然的和不变的质的可能性和分析的需要辩解,这些质把科学与其他文化实践和产物分开,并说明它的独特成就(关于外部世界的有效的和可信赖的主张)。建构主义争辩说,没有划界原理不变地起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把科学与其他知识生产活动分开是在与境上偶然的和利益驱动的实用主义的完成结果。这种完成结果有选择地凭靠不一致的和模糊的属性。”由于哲学立场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战略性的划界标准。巴茨认为,有四种哲学战略,它们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尝试具有某些优点。其一是康德战略,即可靠的认识形式:确定可靠的认识规范,用当时最好的科学例示这些规范,接着把伪科学分类为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形而上学和其他超验知识的主张)。其二是雷舍尔战略,即预言和控制。对科学来说,两个目标占据着对科学来说基本上是唯一的突出位置:预言的明确性和控制环境的成功。科学在竞争中赢得胜利,不是因为它的优越内容,而是它在预言和控制中实用主义的成功,其他说明框架无法与之匹敌。其三是格林鲍姆战略,即认知的可解释性。格林鲍姆坚持“以自然科学为特色的那类认知可解释性”,这本质上把理论的可接受性与基于归纳和演绎逻辑原则的严格的和详尽的批判联系起来。其四是亨普尔战略,即健全假设的标志。亨普尔列举科学假设向往的东西(desiderata),提出它们是加于科学理论选择的不精确的限制。不用说,划界问题直接与科学的定义或科学性(scientificity)的内涵有关:有了准确的、明晰的定义和内涵,就比较容易在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