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与变近二十五年来台湾汉学研究发展初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漢學研究通訊27:1(總105期)民國97年2月研究綜述BIBLID0253-2875(2008)27:1 pp.1-12興與變:近二十五年來臺灣漢學研究發展初探*RiseandChange:AExaminationofSinologyinTaiwanduringtheLast25Years孫秀玲(SunHsiu-ling)、廖箴(LiauJane)**、漢學(Sinology)1自18世紀起,在歐洲學術界逐漸取得一席之地,至19世紀,漢學已成為現代學術中的一個獨立學科,歐洲各國均有學者投身漢學行列,卓然成家。東鄰日本,更是有史以來便汲汲於攝取中國文化,漢學已有長遠傳統。由於同文同種的密切關係,對於中國文化的體會與探索相當深入,形成所謂的「東方學」或「東洋學」。而美國亦自二次大戰之後,積極發展亞洲研究,挾其豐沛財力,以及具備社會科學雄厚的學術根基,加以大批移居美國的華裔學者協力播種,在短短數十年間,美國的漢學研究成績超越歐陸。且能開創新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方法與當代思潮,以探索、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由於美國漢學界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更加注重,將傳統的漢學擴大為所謂的「中國研究」(ChineseStudies),促使當今世界各地的漢學界對中國歷史文化及其現況的研究,再次掀起關注、研究的熱潮。臺灣對漢學的提倡則肇端於國民政府遷臺,大陸各地頂尖學者群聚一地,尤其大量珍貴圖書典籍、文物資料遷運來臺,為學者研究漢學提供舉世無雙、無可取代的文獻資源。由於人才集中,資源豐富,加之數十年社會穩定,經濟狀況日趨好轉,臺灣研究環境獲得顯著改善,吸引留學海外的學子紛紛返臺,投入教育、研究行伍,復以對外資訊取得便利,研究成果逐漸廣為國際學界所肯定。因此,國內學者頻頻呼籲政府加強文化投資,改善研究環境,利用臺灣得天獨厚的人才與資源優勢,振興漢學研究,一方面提升學術水準,一方面擴大對外影響,推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以符合文化復興的政策。1966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2大力提倡「復興中華文化」,期望建立臺灣成為復興中華文化的基地,其間推動許多復興中華文化的政策,尤其在學術、教育方面更是著力甚多,復加政府相關行政部門積極配合國家政策,以「復興中華文化」為施政方針主軸,全力推行。1981年漢學研究中心的創設,即為政府順應學界的呼籲,以及響應國際間漢學研究的蓬勃發展,促進傳統歷史文化研究的科學化及現代化,使其迎合潮流,與當代學術接軌。在高舉「復興中華文化」的大旗下,漢學之「興」或可從當時的學術論文發表、會議活動及刊物發行主題的變動上略窺端倪。隨著時移勢往,臺灣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快速變遷,臺灣漢學研究的發展顯然也受到波及,多元化、本土化的價值隱然成形;相較之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推行則逐漸流於形式,功能漸趨式微。在1992年的「新春*本文初稿原發表於大陸鄭州「國際漢學研究與出版研討會」(2007年12月1-3日)。**孫秀玲,國家圖書館助理編輯,現為《漢學研究》編輯;廖箴,國家圖書館助理編輯,現為《漢學研究通訊》主編。1本文所定義之「漢學」為廣義漢學,泛指對中國乃至其周邊地區漢文化圈的研究。與大陸地區現指「漢學」為所謂指海外學者對中國語言學、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的「海外漢學」定義不同。2「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以發揚傳統中華文化與倫理道德為宗旨,並推行各項深入民間的中華文化建設與活動。到了李登輝時代,文復會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簡稱「文化總會」),由李登輝擔任會長,是以民間組織的型態設立,以推動社會文化豐富的發展和參與為主旨,並提倡山地文化、注重傳統習俗的保留與傳承、對地方民俗活動的推廣以及積極規劃兩岸交流。01研究綜述―興與變.indd12008/3/6下午03:17:21漢學研究通訊27:1(總105期)民國97年2月研究綜述3中國時報1992.2.16(第5版)。42000年以後,陳水扁總統接任「文化總會」會長,日前位於重慶南路的招牌,正式以簡稱「文化總會」取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已完成其階段性的任務,2004年5月杜正勝部長上任,教育部以「創意臺灣、全球佈局」為核心,計分「現代國民」、「臺灣主體」、「全球視野」及「社會關懷」四大綱領,目前仍在執行之中。5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全國碩博士班學群列表()。61980年以來,臺灣的漢學發展經歷了極大的變革,這期間經歷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3位總統,以及10位教育部長:朱匯森1978.6-1984.6;李煥1984.6-1987.7;毛高文1987.7-1994.2;郭為藩1993.2-1996.6;吳京1996.6-1998.2;林清江1998.2-1999.6;楊朝祥1999.6-2000.5;曾志朗2000.5-2002.2;黃榮村2002.2-2004.5;杜正勝2004.5-迄今。7《漢學研究通訊》最初僅在國內重要研究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近史所、民族所,國史館、故宮博物院、臺灣省文獻會、國民黨黨史會)和各大學中文、歷史研究所設置通訊員,計20位。8耿立群,〈《漢學研究通訊》一百期回顧與分析〉,《漢學研究通訊》25:4(2006.11):56。文薈」聯誼中,李登輝先生對於中華文化的定義為:「當代中國文化,不是專指臺灣文化或大陸文化,應該是這兩股文化的總匯流。」3由這句話中,約略可以嗅出臺灣漢學的本質已經轉「變」,一股由民間從事本土文化研究的勢力正在悄悄萌生。繼之政黨輪替後,政府政策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發揚臺灣特色為主要目標。4臺灣的學術界隨之出現幾個顯著的變化:首先是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尤其是教育部對各大專院校以「臺灣研究」等為題申請相關系所之設置者,皆予以優先考量,1982年以後新創立的人文相關系所計有115所,而光是2000年以後成立的即高達59所。5絕大多數臺灣文史語言系所幾乎都是近5年內相繼創設。其次是臺灣的大專校院與研究機制在學術成果發表、評鑑與獎勵等制度方面,越來越朝向明確的專業化、指標化,甚至量化的方向發展。順此潮流,與漢學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博士論文、學術期刊數量呈現等倍的增加,內容涵蓋各個學門,且各學門間的互動及合作也日益密切。本文旨在檢視1980年代迄今,6臺灣漢學研究的脈絡。第一部分以漢學研究中心出版的期刊《漢學研究通訊》為藍本,分析大學校院中新興的漢學相關研究所及因應時勢變遷而更改系所名稱的興替現象;第二部分以《漢學研究通訊》25年來所刊登的「會議報導」為分析藍本,分析國內學術會議活動的增長。第三、第四部分則透過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期刊文獻資訊網」等資料庫,觀察臺灣博士論文題目、新創期刊發行的變化,探求臺灣25年來漢學研究發展趨勢的「興」與「變」。、臺灣的高等教育如前所述,在近25年開始蓬勃發展,不只是新設立的大學迅速增加,且漢學相關的研究所亦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置。研究所的興替,可以從《漢學研究通訊》(以下簡稱《通訊》)在各學校所設置的通訊員數量增長,察其朕兆。《通訊》於1982年元月發刊,其發行宗旨在於藉研究訊息的報導,方便學者掌握學術脈動,從而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內容則以報導國內外漢學之研究、教學、活動及資料等四項消息為宗旨。為充分掌握學界消息,自創刊起,即建立「通訊員」制度:在各大學和研究機構設置通訊員,定期為《通訊》提供資訊和稿件。創刊之初,共有通訊員20人,其中包含當時國內所有重要的人文研究所及機構。71983年以前,臺灣人文相關系所共計22所(見表1),《通訊》通訊員涵蓋12人,其中以中文及歷史系為主。自1983年開始,《通訊》陸續在國內外145個單位設置通訊員,包括國內研究機構20個、各大學文學系所45個、歷史系所20個、哲學和宗教系所17個、語言學系所8個、藝術研究所9個、人類學系所5個和其他2個,以及海外大學19個。歷任通訊員計470位,含國內448位和海外22位。以下以每五年為期,分五個階段,統計《通訊》在各研究機構和大學系所設置通訊員的數量8(見表2)。由表2可見,設置通訊員之機關系所總數逐年遞增,由第一個五年的33個增至最近五年的126個,成長將近三倍。從通訊員人數的成長,可以看出臺灣高等教育的興盛,根據統計,近25年共成立115個人文(漢學)01研究綜述―興與變.indd22008/3/6下午03:17:22漢學研究通訊27:1(總105期)民國97年2月研究綜述9高柏園,〈臺灣近十年新設人文系所之觀察〉,《文訊》227(2004.9):37。相關研究所。一般而言,人文系所之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傳統的中文、歷史、哲學等系所外,其他新成立的系所約60個,十分突出的是臺灣文學研究所和臺灣語言及教育研究所等,其次是藝術、宗教。由表3所列出臺灣自1982-2007年新成立的115所人文研究所可以看出,如前所述,以臺灣研究的相關科系為大宗。「臺灣學」近年來已成為一門顯學,以臺灣命名的大學系所紛紛成立,自1994年起,臺灣各大學相繼成立臺灣文學、語言、文化及歷史系所,迄至目前計有22所,其中,屬於文學語言類者有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等17所,屬於歷史文化類者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等6所。顯示臺灣文學、語言、文化及歷史已逐漸自立門戶。其次,藝術相關系所的成立亦是大宗,而其發展趨勢則顯著朝向應用化及實用化,例如藝術管理研究所、應用藝術研究所等,其他如古物維護研究所、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應用華語文學研究所等,皆有十分明確的應用傾向。新成立的人文系所似乎已然以應用為大方向所在。9此外,由於宗教辦學風氣之提倡,與宗教問題緊密連結的系所也達到9所。眾多新興系所的設置彰顯了臺灣社會知識版圖的擴張,如何達到「量」與「質」並重,提高臺灣學術水準,則是值得學界深思的問題。龔鵬程教授根據《文訊》雜誌整理的近十年來大學新設立的人文新科系名單,歸納出新科系的幾種型態,一是以往相關人才貧乏的學術缺口,要設立新系所以資補強,例如古典文獻學、經學、藝術管理、文化資產、生死學、翻譯之類;二是傳統人文社會學科的應用性之發展,如語文應用、諮商等;三是分化,如臺灣文學、表1:臺灣1983年以前成立人文相關系所文史哲國立中興大學(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56)*國立臺灣大學(1957)*中國文化大學(1962)*國立政治大學(1964)*輔仁大學(1966)*東海大學(197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74)*東吳大學(1974)*國立臺灣大學(1957)*中國文化大學(1962)*輔仁大學(196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0)*東海大學(1970)*國立政治大學(1976)*國立臺灣大學(1957)輔仁大學(1961)中國文化大學(1962)東海大學(1983)其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1956)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62)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69)*表示於1983年《通訊》第1卷第1期設置通訊員的學校表3:1982-2007新成立115所人文研究所年份數量類別(數量)1982-198912文(4)史(2)哲(2)語言(1)藝術(1)人類(1)宗教(1)1990-199944文(12)史(5)哲(6)語言(3)藝術(10)人類(3)宗教(2)臺灣(2)鄉土文化(1)2000-200759文(16)史(7)哲學(3)語言(2)藝術(5)人類(1)宗教(6)臺灣(14)客家(5)表2:《通訊》設置通訊員之機構系所分期數量統計表1-20期1982-198621-40期1987-199141-60期1992-199661-80期1997-200181-100期2002-2006研究機構912151616文學系所916232540歷史系所77111619哲學系所36101216語言學所12458藝術系所23777人類學所22445其他00222海外機構0001413合計334876101126說明:「文學系所」包含中文、外文和臺灣文學相關系所;   「哲學系所」包含哲學與宗教相關系所;「其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