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海天发表于2006-12-812:16:00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提升教育质量陈祁罕一、衔接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约有3.67亿,他们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之首,它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德育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会求知的一个前提,当代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好坏,整个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衔接处理得好否,对初中生的管理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强和改进作为学校德育基础工程的养成教育,不仅促使学生由“被教育”向“我需要教育”方向转化,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需要,以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而且也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开创了中学德育教育的新境界。二、衔接成功之处请六年级小学生到我校来参加中学校园一日游及与我校学生开展了“走进附中,了解附中,热爱附中”、“同进步,共成长”、“伸出友爱之手,让理想在附中放飞”等主题活动,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场所有个感性认识,是心理衔接的有效手段。我校派班主任代表及学生代表到小学去,与小学教师、家长、小学生一起交流中学阶段教学、家教、学习的情况,一方面对小学教育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互相宣传彼此的办学特点、优势和实绩,使孩子顺利过渡中小学的磨合区。这类活动不仅加强了中小学的合作,而且调动了家庭教育的力量,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三、不足之处:对小学生品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不甚了解,初招录取一般只有学习档案,毕业生名册和毕业成绩。至于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并不全面,使我校初一班主任,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除了毕业成绩之外,其它的几乎为零,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掉队生”再度分化,出现“问题学生”,甚至辍学失学现象以及其他严重违纪现象。衔接重点有偏移。课题的重点在学科教学衔接的研究较深入。衔接生源不稳定。由于办学水平的差异以及择校风的长盛不衰,生源非常态流动较为严重。对口小学优质学生的流失,也影响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四、改进建议:1、小学可建立并为中学提供毕业生成长的档案资料,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爱好、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特别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中学在新生入学前根据档案,了解新生基本情况,对学生的来源,小学阶段的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等安排开学工作。2、初一新生关键在于养成教育,关键在于良好的习惯形成,这些习惯的形成依赖于他们成长的土壤——班级,我校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激励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初一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加强班集体建设,广泛宣传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以班级建设为龙头,带动全体教师加强对新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3、要求初一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及时进行家访;及时同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上门了解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思想后进的学生,同家长一超制订教育学生的措施,计划。4、初中学习的科目、内容、深度及评价等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大量全新的信息输入与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不相符合,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感到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就可能发展为“问题”学生,甚至可能出现“乱班”。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团、队、德育处的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希望各科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德育渗透,不仅在知识传授上要注意中小学衔接,而且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上也要注意中小学的衔接。五、结语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又是一项普通、繁杂、艰苦的工作。衔接问题是复杂的,要真正解决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需要把九年作为一个整体,从德育的系统性、教师工作风格的差异性、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连续性、班队会活动设计的对应性来考虑“衔接”,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资源,进行中小学对口学校的交流合作,有效实现小学——初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