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发展与土地制度“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十二五”奋斗目标☆粮食产量保持5.4亿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达到8310元,年增长7%。☆城市化率由47.5%提高到51.5%,增长4个百分点。★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一、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审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一是“三农”问题历来很重要第二是“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第三是“三农”问题目前很严重怎么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两个趋向”是工业化国家一个普遍的规律: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普遍的趋向;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胡锦涛:“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重点支持工业转向支持农业——重点支持城市转向支持农村——重点让城镇居民受惠转向让农民受惠中央1号文件2004年:增加农民收入——“两免一补”2005年: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力度2006年: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个高于”“三农”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支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个增量中央1号文件2008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四免四补”三个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央1号文件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2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重中之重”的思想内涵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新的战略高度重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重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重发展是前提——重农民利益是核心——重改革是途径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国初期的新农村建设195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毛主席主持制定十年农业发展纲要1961年制定人民公社条例(60)集团化+现代化农民的愿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我国逐步走上以工养政,以工哺农道路改革初5个1号文件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2010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村率先探索:华西发达地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部地区多种形式建设新农村:赣州西部地区从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遵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总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推进”重点在“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亮点是“新”总的指导思想——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伟大事业需要共同行动共同行动需要共同认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变成惠及亿万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落点在村,重点在民,关键在推进城市是现代社会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中,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是集聚和规模效应影响下,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国家现代化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城乡差别挪威基本城市化:40%市人口不到4000人最大的市56万人,最小的201人。我国是城乡差别最大国家之一——城市化落后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落后城市化——未来5-1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超50%中西部潜力巨大——城乡一体化目标: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乡问题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两个重要环节:——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最小城下差距重要前提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解决城乡公平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治本之策赋予农民平等的财富分配权和公共产品、服务共享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国民待遇平等均衡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主旋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主旋律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人口比例增长、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侧重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必然结果,是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统筹发展过程,侧重于农村建设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关键是发展民营、特色、生态经济推动农民就业,鼓励农民创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体制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民田制、王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等从产权来讲国有、农民所有、地主豪强所有(二)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要交租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建国初期:第一次土地改革,3亿农民分7亿亩地人民公社化农村改革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拉开第三次土地改革序幕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家庭经营向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统一经营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属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营利益最大化——现实困境: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政策相协调,现代农业要求适度经营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途径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不得跨省市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构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利益。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宅基地管理薄弱,小产权问题突出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仍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属性,是否可抵押,增加财产性收入但须社会保障配套先行,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