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4期2011年4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Vol.29No.4Apr.2011文章编号:1003-2053(2011)04-0627-07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詹正茂1,田蕾2(1.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64;2.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84)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新加坡创新政策的梳理,总结了新加坡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四点经验,包括通过创新政策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质基础设施,打造促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特别是知识产权、人才吸引与培养、风险投资等软性基础设施;将创新政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要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以及实行开放的人才战略。文章最后特别指出,新加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尤其值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结构城市借鉴学习。关键词:新加坡;创新型城市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①据其定义,一个经济体的知识竞争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思想、程序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财富的生产力及能力,不仅包括提出新创意的能力,还包括开发其经济价值的能力。收稿日期:2010-07-19;修回日期:2011-01-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7&ZD021)作者简介:詹正茂(1977-),男,湖北黄陂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田蕾(1982-),女,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之初受自然资源和人口限制,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而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和亚洲创意枢纽,实现以创新驱动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期间,新加坡历经四次重大经济结构转型。先是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进口替代工业;然后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次是从效率驱动经济向创新驱动经济转变。尤其是21世纪初发起的第四次转型中,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培育知识经济、鼓励创新的政策,成功将经济结构从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升级到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数字传媒等知识密集型经济,完成从单一制造业经济向多元化创新经济的成功转型,稳固了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21世纪的十年间,尽管受到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依然实现了平均5%的增长速度,中位数居民收入增长20%,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实施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收益初见端倪。2010年经济战略委员(ESC,EconomicStrategiesCommittee)会提交的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明确提出要建成“拥有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经济的特色全球城市”(High-skilledpeople,Innovativeeconomy,distinctiveglobalcity)[1]。根据罗伯特·哈金斯协会(RobertHugginsAssociates)发布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①》(WKCI,theWorldKnowledgeCompeti-tivenessIndex),2008年新加坡的知识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7位;知识密集度指数位列第10。新加坡从工业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型经验,对我国目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疑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1转型前的新加坡经济在第四次转型前,新加坡凭借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高技术制造业重组和升级,带动经济增长。2001年底,电子产业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出的45%,占GDP比重为8%,占私人研发部门总支出63%;同时还产生巨大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成为新加坡的主导产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本、相科学学研究第29卷对自由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率的制度环境等使新加坡成为诸多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并逐渐成为东南亚的电子、IT制造中心和商业枢纽。但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上海、香港等城市纷纷发展优质的基础设施,争夺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最低的生产基地。尽管新加坡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减轻企业负担的劳动力成本,并增加工资灵活性,但包括土地租金在内的公司运营成本上涨压力依然难以缓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曾质疑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仅仅是有形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不断投入的结果,并不是通过效率改进实现的经济增长。此外,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911”事件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等影响,新加坡经济都因其高度的经济依赖性而备受牵连。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加坡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必须依靠本土科技产业,以创新驱动经济长期发展。事实上,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实施了创新政策。1991年,科技局(NSTB,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Board)成立并开始制定国家科技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计划投入20亿新元,建立和完善研究设施,如建立公共研究所和科学园,资助本地企业研发,更新技术。第二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投入40亿新元,招募大批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研发环境,提高本地加工业技术消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经过这两个五年科技计划,新加坡2001年吸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接近世界前沿水平,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创新政策定位于短期,强调改进和应用外部新技术,属于较低层次的技术研发,对技术研究和创新文化很少涉及,研发新技术的能力依然远远落后。2政府主导,系统打造创新型城市2002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经济评论委员会(ERC,EconomicReviewCommittee)反思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发现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但在新发展形势下,人类的创新与想象力———技术创新、艺术与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和创业精神等多维度的创新,将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引擎,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2]。伦敦、纽约和波士顿等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为新加坡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即成为知识密集产业和人才的汇聚中心。以发展“全球化、创新化、多元化”经济为目标,围绕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套创新政策。与之前的两个五年规划(1990-1995;1996-2000)相比,这一阶段的创新政策着眼于长期战略,不仅局限于技术密集的制造业,还拓展到知识密集的服务业创新,尤其是“创意产业①”(thecreativeindustry);从偏重技术应用转向研发新技术,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不仅针对跨国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而且将中小企业创新成为重点帮扶对象;不但注重研发投入,而且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和社会创新观念导向。新加坡政府的这一套创新政策,以培育创新人才和激励创新活动为出发点,涵盖管理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2.1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2002年经济评论委员会(ERC)提出的报告中明确提到,新加坡将并举制造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增长引擎,其中,具有更大创新潜力的高技术制造业(high-techsector)、知识密集商业服务业(KIBS)和创意产业(thecreativeindustry)被列为重点战略产业[3]。2001年至2005年期间,新加坡政府投入70亿美元:基础和应用研究50亿,以应用研究为主,资助公共研究院和大学研究项目;20亿用于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2006年4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8.8亿美元重点推动生物医药、环境与水处理以及互动、数字媒体等三大战略领域的科研发展。尽管长久以来,创新政策一直为制造业专享,但随着服务业经济地位的攀升,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也开始逐渐享受到创新政策的保驾护航。新加坡则是较早重视服务业创新政策的国家之一。(1)高技术制造业(High-techManufacturingSector)·826·①根据新加坡的定义,创意产业是指“由文化与艺术创造性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可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包含四大类:艺术与文化业、设计业、媒体产业和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MICA)第4期詹正茂田蕾: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转型以前,虽然新加坡的高技术制造业已有迅猛发展,但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主要借助跨国企业投资引进、模仿和改进现有技术。随着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新加坡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减少世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就必须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如研发、品牌、设计、营销等,或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或开发商业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2000年以来新加坡的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发展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优惠税收等政策继续巩固现有的效率为导向的政策(如,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保持高效基础设施等成本竞争优势、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市场等),营造“即插即用”的商务环境,为制造业、研发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全方位高效支持。与世界其他创新型城市(波士顿、纽约、伦敦)相比,新加坡的成本竞争优势依然遥遥领先(表1)。表1新加坡成本竞争优势比较[4]企业服务*生物技术研发软件制造业总成本优势**(%)新加坡-28.6-26.7-29.3-32.8-22.3波士顿15.413.29.07.87.8纽约20.118.914.813.312.6伦敦25.530.613.13.29.1*企业服务包含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和行政职能。**总成本包括劳动力、设施成本、交通、公共事业成本和税收。比较基准为美国平均水平。二是进行长期自主性和基础性研发投入,培育本土企业竞争力。2006年成立“研究、创新和创意理事会”,为政府研究和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成立“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长期性战略科研项目,优先考虑在一些选定的战略性领域建立起核心研发能力,吸引并培养大批科研人才,长期持续地进行尖端的研究活动。通过设立生物处理制造业技术中心(BMTC)和化学科学研究所(ICS)等公共研发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通过本地产业升级项目(LIUP,LocalIndustryUpgradingProgramme)和国际伙伴机制(iPartner,InternationalPartners),促进技术转移和国际市场开发[5]。此外,新加坡政府注重升级创新基础设施,从知识产权保护到培育支持本地风险投资者、在位和新成立企业,再到多渠道吸引人力资本等,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是由于KIBS不仅为高技术产业内的创新提供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创新扩散,甚至本身就是创新。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通常意义上的KIBS包括法律服务、金融、IT服务和咨询等行业。2002年ERC报告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人力资本、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健康的法律环境,将新加坡发展成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服务枢纽。其发展重点放在信息通信技术、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方面。一是通过政府服务外包(如基金管理、IT方案解决服务)等形式扩大国际国内服务市场需求;二是加强国际法律合作,定期评审各国法律标准,笼络国际法律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院(IPA,2003年成立),提高管理知识产权能力,预防新加坡注册的专利外流;四是加强财富管理能力,定位于亚太顶级风险管理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商务环境。此外,与制造业相比,KIBS产业的发展更倚重人力资源。加坡政府在继续投入技术人才和工程人才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在国际贸易、经济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3)创意产业(CreativeContentIndustries)2001年以前,在公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