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作用和意义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助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因此,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个体上看,人在许多方面只有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他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的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众性越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即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着”。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总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里的错误判断。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比率就达到31.8%。其积极作用在于:它有助于群体成员产生一致的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的目标;它能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增强凝聚力,维持群体良好的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它有利于改变个体的错误观点与不良行为,使个体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它还有益于群体成员的互相满足,增强成员的安全感。其消极作用在于;它容易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容易压制正确意见,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产生小群体意识和个人支配的局面,做出不一定正确的决策。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可使个体行为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管理实践证明,对群体中个别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群体压力是必要的。如在管理中召开动员大会,统一大家的思想,就是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而在群体中讨论问题,贯彻民主制时,设法解除群体压力,采取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就是设法减少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北京城市学院胡晓菲0811061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