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六讲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内容框架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明南京、明清北京等)6.4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1本时期朝代的更替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本时期包括两个朝代: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清代(至鸦片战争)(公元1644—公元1840年);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明初,朱元璋就采取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在行政上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皇帝吏刑工兵礼户兵事五军都督府刑狱大理寺都察院明建立之初,废去元代的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明初,朱元璋就采取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在行政上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地方机构方面,废去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省),并把各省的兵、民、钱、谷等事分别设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管理,布政使掌管民政,按察使掌管刑狱,都指挥使掌管兵事,叫做“三司”。在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代皇帝外出巡察。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兵事刑狱民政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明朝初年即加强其政治统治;①在全国各地进行户口调查,编制成黄册;②通过普遍丈量土地,编制成鱼鳞册;③把他的24个儿子和一侄孙分封到全国各地,监察地方官吏等。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3)明初采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①废除元代的奴隶制残余;②取消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苛捐杂税;③大兴屯田;④大力提倡经济作物的种植;⑤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4)从明永乐中期开始,农业和手工业便走向全面发展;①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增加;②官营的手工业如采铁、铸铜、造船、制瓷、织染、军器火药的制作以及特种手工艺、土木建筑等,在质量上均超过了前代;③南京龙江造船厂、遵化铁厂、北京军器局、苏州的染织局、饶州的御窑厂所设立的工场都有细致的分工,生产进一步趋向商品化;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5)自明中叶以后,农业得以进一步发展;①宋代传入我国的占城稻,这时北方已普遍种植;②棉花已推广到两淮、山东、河北等地;③太湖地区的蚕桑业比以前更加发达;④江南、闽、广地区的甘蔗、蓝靛、杉漆以及各种油料作物的产量也都有相应的提高;⑤明朝还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高产作物甘薯和玉蜀黍;以上这些对解决粮食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⑥同时,自明中叶以后,烟草也从吕宋传入我国,并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不仅使一些荒废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而且更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2009.6ECO-CITY6.1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公元1368—公元1840年)6.1.2本时期城市发展的相关背景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6)清朝立国后,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和求得封建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采取了如招民垦荒、“更名田”、治河(黄河、淮河、永定河、江浙的海塘等)、“圣世滋丁,永不加赋”、“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农业生产便逐渐从恢复走向发展,除东北地区作为禁区外,其他地区大量的荒地均被垦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增加了,桑、茶、棉花、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当时极重要的商品化的农产品,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代大中城市数量比宋代明显增多;明代的府、州级城市达到333个,而宋代只有284个;其中府级城市宋代只有30个,而明代增至140个,是宋代的4.6倍。出现了许多规模甚大、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发达的城市;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命令在下列城市增加课税,这是封建王朝对人民的勒索,也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度较高,它们是:顺天(北京)、应天(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福建福州、建宁,湖广武昌、荆州,江西南昌、吉安、临江、清江镇,广东广州,河南开封,山东济南、济宁、德州、临清,广西桂林,山西太原、平阳、蒲州,四川成都、重庆、泸州等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代的城市类型比前代增多,具体可以分为四种:①政治型城市:南京、北京、开封;②工商业城市:上述所列33个城市都在其内,其中尤以杭州、苏州、扬州、淮安、临清、济宁等城市工商业最为发达;③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宁波、太仓黄渡;④边防军事重镇,主要在北方边境地带: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银川)、太原、榆林、固原、甘肃(张掖)等。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代的工商业型城市还可以细分为如下五类:①纺织业及其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②粮食业中心:开封、济南、常州、芜湖、荆州、南昌、成都;③南北商业及交易中心:淮安、济宁、临清、德州、直沽(天津);④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徽州、池州、湖州、徐州;⑤边地及各族茶马互市中心:雅安、打箭炉、大同、开原、芜顺、广宁;康定县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的密切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在明清时期几乎一切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商品化的条件下,形成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上出现相互密切联系的特点;棉、麻、桑、茶、蔗、烟等商品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商品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农民生产的物品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拿到市场上销售,逐渐形成在商品供应商城市互补、城乡互补、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情状;这是明清之前各时期所不具备的一大发展;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加上清代农村人口的急剧增长,宋元时期形成的村镇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时期农村小城镇数量激增,我国今天的许多小城镇大多兴于明而繁于清;同时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其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也更为细致,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市镇;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加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长江轴线(南京、芜湖、武汉、重庆等)主要特征: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棉、麻、桑、茶等商品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手工纺织业极为发达;大运河轴线(通州、天津、聊城、济宁、淮安等)主要特征;漕运的鼎盛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分离,大运河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每艘漕船予以携带两成“土宜”,沿途自由贩卖,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的扩展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故对边境居民实行移民、屯田等政策,使边疆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各民族间联系加强,城镇分布空间拓展;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2009.6ECO-CITY6.2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6.2.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发展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朝初年,我国的航运业依然兴盛,郑和曾七下西洋;明朝中叶,倭寇猖獗,屡犯中国海域;同时,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大肆劫夺,基于此二原因,明朝政府于嘉靖二年(1523年)封闭了通商口岸,至鸦片战争期间一直闭关锁国;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官方贸易和大中港口城市发展停止、衰落;但这一时期非法走私贸易逐渐猖獗,继而促使一些小的港口城市逐渐兴起;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六朝时期在此建都,公元589年隋文帝下令拆除建康城,“诏并平荡耕垦”,即改为耕地;仅在石头城设小小的蒋州;1)南京城的历史沿革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唐朝在此建州,屡次易名,先后叫江宁、归化、上元等;五代时吴国在此设金陵府,为其主要据点;公元937年,南唐以为都城,建都39年,称为江宁府,并对城市进行改扩建,市容渐复六朝盛况;北宋在此设江宁府治,南宋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元朝时称集庆路,城郭规模依旧,但纺织业兴盛;元朝末年(1356)朱元璋在此设应天府;后朱元璋统一全国,于1368年定都于此,改名南京,这是“南京”一名之始;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于永乐19年(1421年)明成祖又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1)南京城的历史沿革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从1366年开始,朱元璋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新建,至1386年才基本完工,历时21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次建设对南京城意义重大,它所建的城垣和所圈定的范围奠定了今天南京古的格局和风貌;明南京城是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而成的,同时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会之所,地形复杂,所以在皇宫位置选择、整体城市形态上都不甚规则,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旧城、结合自然,形成南京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2)南京城的结构与布局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南京城由宫城、皇城、大城(应天府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组成;2)南京城的结构与布局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①宫城宫城位于皇城内,略偏东,呈方形,见方约2里,旁开四门;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布局;其中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前朝”三大殿;乾清殿、坤宁宫、春和殿等为“后寝”部分;宫城内的建筑布局在南北的中轴线上,北对富贵山,南抵洪武门;2)南京城的结构与布局2009.6ECO-CITY6.3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6.3.1明朝南京城的建设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②皇城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这里原是前湖所在,但该选址是背山面水的吉地:位于“钟阜龙蟠”的龙头位置,北依富贵山,南临秦淮河,地势平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