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小议魏源的改革思想摘要:魏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针对财政危机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漕运、治河、盐政等关系国家命脉的大政,开源节流,以增加财政收入;魏源的改革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就是对改革放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关键词:魏源;改革思想;现代一、魏源的改革思想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生活的年代,中国清代封建社会已由康乾盛世转入嘉道衰世。正如魏源所说,当时的封建王朝面临两个危机: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大举入侵,自道光以来,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西方国家以海盗行为撞开中国大门。由于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清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嘉庆以后,更是江河日下,处于‘旧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魏源目睹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人的骄横跋扈,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其改革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针对清政府在漕运、治河、盐政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魏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改革方案。首先,针对漕运上存在的弊端,魏源提出了海运漕粮的改革方案。漕运一直备受清政府的重视,是清代“漕、河、盐、兵”四大要政之一。自隋朝开辟大运河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租米供养京城,并为粮荒做储备的漕运体系。而如此重大的一项命脉工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在漕粮运输的过程中,把持漕运的官吏层层盘剥,凡有关卡的地方就要交费,而且名目种类繁多;虽然漕运的耗费极高,但效率却极为低下,这就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大运河又横贯黄淮水系,更因为水患频发,河道淤塞,严重影响了运河的通航。漕运之弊不但殃及平民,使沿岸众多百姓因此而被迫离家,另谋生路;而且祸及朝廷,使国家的税收大为减少,财政枯竭。针对这些弊端,魏源提出开辟海运航线,以弥补漕运的不足。但魏源又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能马上全部实施海运的方案,那样做必然会受到下至以漕运为生的漕丁水手的阻拦,上至靠漕运牟利的各级官员的反对;加上皇帝以及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存在以漕运为正统的守旧观念,不愿意变法,更改前制。鉴于这种情况,魏源十分讲究变通之法,他提出在“江、楚、皖”可以海运为权宜之计。这样,既缓解了因反对势力阻挠所带来的压力,又使自己的主张切实可行。同时,他还认为,作为商船集散地的上海和漕粮交兑地的天津是海运能否顺利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他在主持商船海运的过程中,首先在上海设置海运总局,统一管理海运的各项事务。海运的开通,大大地减轻了漕运的压力,缓解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使各地的漕粮能够顺利地运往京城。其次,针对“黄患”引起的问题,魏源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整改措施。每遇黄河泛滥,清政府用于治理黄河的开支巨大,几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政府治理黄河费用的增长,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面对这种局面,魏源仔细研究和分析了黄河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的地势、河流的自然走向及其水性,提出在一年之中的适当时机人为改道的治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虽然魏源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但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口并自动改道,由山东利津大清河入海,这一事实证明魏源提出的改道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再次,针对盐政上存在的积弊,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案。食盐是清朝的重要财源。当时,淮北的盐课普遍呈现出“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顿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改革无疑已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改纲盐为票盐,变盐业官营为盐业商运。魏源的“票盐”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官营盐业中官吏们层层贪污的私利,转变为商人自由贸易贩运所得的合理利润。他说:“夫票盐售价,不及纲盐之半,而纲商岸悬课绌,票商云趋鹜赴者,何哉?纲利尽分于中饱蠹弊之人,坝工、捆夫去其二,湖枭、岸私去其二,场、岸官费去其二,厮伙、浮胥去其二,计利之入商者,什不能一。票盐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其赢也。”这些措施减轻了官盐的成本,简化了繁杂的销盐手续,废除了盐业的垄断,革除了盐业的陋规,打破了僵化的销售区域规定,保护了盐商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盐课收入,满足了群众对食盐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盐业领域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腐败的清朝统治者们却还未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他们仍然死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放,对西方各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作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魏源,反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思想。第一,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军事方面,魏源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使中国人掌握西洋的军事技术,扭转那种兵艘、火炮只能从国外购买的局面。在他看来,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为此,他主张对兵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削减军队中的冗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政府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战斗力。二、魏源改革思想的特点魏源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了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顺民情、乘时势、实事求是、策略灵活。“顺民情”。魏源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即变革愈彻底,对人民愈有利。为此,一方面要“变古愈尽”,即对社会弊端要尽情揭露,坚决革除。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有公厨总聚擅,断无万载不更弦。书陈蠢要三薰沐,衣旧蚁顺九洗渝”。除去书虫要薰香三次,洗净衣垢要烷刷九遍,都是说明除弊务尽,改革要彻底,才有利于人。另一方面,要“便民愈甚”,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多数人的改革,就应坚持;多数人支持的改革,如同水流入海,势不可挡。反对改革,违背民情,就像要流水回头,是决不可能的。只要坚持利国利民的改革原则,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乘时势”。即善于把握改革的时机,时机不到,不能实行改革。时机不到,改革不会成功,甚至会走向反面。怎样才是时机成熟呢?魏源提出两条:一是“弊不极不更,时不至不乘’,即弊病已充分暴露,改革的时机就成熟了。二是“根抵于民依而善乘夫时势,故举一事而百顺从之’旷。即群众已认识到改革的必要,然后乘势而行改革,必定一举成功。魏源以嘈运改革为例,当时河道阻滞,官吏腐败,积弊丛生,群众要求改革,又有朝廷大员支持。在这种形势下,便大获成功。“实事求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盲目行动。首先,要弄清改革的原因,正如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处方下药。其次,要深入调查,博采众议。魏源十分重视实地调查。而且,调查不能带主观色彩,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能产生正确的意见。再次,调查得到的结论在实行时,也要看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如果不问各地实际情况,教条主义地照搬改革方案,必定要失败。最后,改革的效果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必须“去伪”,“以实事呈实功,以实功呈世事”。要求不畏艰难,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强调改革的实际效果。“策略灵活”。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和守旧势力的拼命反对。因此,改革者必须注意斗争的策略,一方面,要有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又要研究斗争策略,不要骤行改革。因为“求治太速,疾恶太严,革弊太尽,亦有激而反之者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改革者也要熟练地掌握改革的规律,讲究熟练的技巧、灵活的策略,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改革,兴利除弊,强国富民。魏源改革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敢于面对现实,破除顽固保守、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依靠新兴力量,倡行改革。魏源大力揭露社会矛盾和各种积弊,抨击时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依靠什么力量来推行改革的问题上,魏源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当时社会上正在兴起的商人阶层,在改革中,实行“用商、便商、利商”的政策。如潜粮海运,就依靠商人船只,利用商人的力量,打破了官商对盐业的垄断,变盐业官营为官督商运。这些改革已开始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有利于商人利益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敢于面对世界,寻找新的思想理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整个清廷封建统治阶级以“天朝上国”自居,狂妄自大,闭关自守,对整个世界盲然无知。魏却能突破重重障碍,认真了解和研究世界形势,传播了科学的“师夷”之说。一方面,他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甚至还赞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又以实际行动介绍西方,他所编辑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以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不仅有丰富的资料,而且有精当的论述,是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最有权威的工具书。近代中国的改革思想,如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等,无不受到了“师夷”之说的启发和影响。第三,敢于反抗侵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力主禁烟抗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魏源非常关心边事,力主加强边防,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完整。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更以实际行动勇赴国难,参加定海保卫战,并提出了集中兵力防海口和“筑定海外域”的两条正确建议。总之,魏源的改革思想,对当时有关国计民生大政的改革,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师夷”之说,更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中最杰出的部分,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取了发端和推动的作用,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是,从总体来说,魏源改革的根本目的未能实现,改革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魏源改革的目的性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当时,世界主要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已较多地发生。而魏源却企图通过改革,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秩序。因此,尽管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巩固封建制度却是逆潮流而动。另一方面,魏源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商人的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这样就发生了手段和目的矛盾。利用商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为封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但是,其最后的结果,必定导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为封建制度最后走向灭亡开辟道路.上述两方面的情况,是魏源始料不及的。我们不能抛开时代的因素和阶级的局限,去苛求古人。三、魏源改革思想的历史启示没有借鉴、继承,也就没有创造、发展。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改革,无论从性质、内容、目的和意义上,都和历史上的任何改革不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觉的革命运动。但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认真总结历史上各种改革的经验教训,系统地研究前人的改革理论,对于全面比较各种改革的利弊,预测改革中一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改革方针和措施,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秋序地改,仍是大有裨益的。就魏源所处的时代而言,他的改革开放思想虽然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且无法与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相比拟,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魏源的改革思想却能给我们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第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根本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清王朝曾一度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历史局面,但最终因“闭关锁国”而落伍了。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并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之时,仍一味地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不能自拔,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痛苦和灾难的深渊。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向我们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也应紧扣时代的主题,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跻身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