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的建筑——关于范斯沃斯住宅的分析密斯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LudwigMichaelMies),建筑德国师,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21岁时设计了第一件作品1908年进入贝伦斯事务所任职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国亚琛1919年开始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1926-1932年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任1930-1933年任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校长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密斯是一个现代建筑大师,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密斯的设计理念是:1.魔鬼在于细节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Devilsareinthedetails)”;由此可见他的严谨与他的理念。2.少就是多Lessismore“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品味出来,而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卷,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留白之中那醒目的几笔。留白要留多少,怎么留?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少绝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也绝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和开放性的空间。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的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流动空间。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是开敞的,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少就是多。lessismore最经济的原则,最简洁的构造,最简单的结构体系,最简约的空间形式(通用空间)。技术精美。密斯在60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比较重要的还有芝加哥联邦政府大楼,联邦德国的柏林新国家艺术博物馆。密斯是他的时代最典型三建筑代表。密斯设计的独栋住宅并不多,他多是设计高层建筑,特别是办公大楼、高层住宅多。比如西格拉姆大厦,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湖边住宅等。(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湖边住宅)(西格拉姆大厦)在他为数不多的独栋住宅中,最为突出的应该是范斯沃斯住宅(1949-1951年)。范斯沃斯住宅是一个独户住宅,住宅坐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与其他住宅建筑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视线的墙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住宅原来是为女医生艾迪斯·范斯沃斯(EddisFarnsworth)设计的,这个住宅设计把密斯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初期的减少主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巴塞罗那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这个建筑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面积为28英尺*77英尺,内部仅设计了一个小小封闭的服务中心,把浴室、厕所这些设施放在里面,其他地方全部是敞开空洞的,白色钢铁构架,一共用8根钢柱支持整个建筑,巨大的玻璃幕墙,使外面看建筑时完全可以一览无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范斯沃斯因为不喜欢这个建筑的减少主义倾向而在法院告了密斯,但是这个建筑无疑是密斯的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少就是多”原则体现得极为清晰。这个住宅其实功能并不好,维护费用高昂,因此,也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功能主义,经济考虑)向国际主义风格(讲究少就是多的形式,而无视功能和造价,无视人们的心理需求)的转折点。住宅坐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平面有两个基本矩形构成,南北立面由三个基本矩形构成范得罗抓住了现代建筑的应用材料,对现代建筑产生广泛的影响,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范得罗透过他的钢材和玻璃的建筑,为现代建筑中把技术和艺术统一起来。住宅通过钢和玻璃和使用,在平面构成上形成垂直感与交叉感,由于荷载的集中分布造成的轻盈感,使整个建筑轻盈通透,。钢,直长和坚实玻璃,大面积铺展和通透这两种强烈对比的材料经建筑师的手有机结合,力量的集中与舒缓、空间的限制与扩展得到完美的表达。同时,玻璃与钢的平直维持了建筑的统一性。完美地体现了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想法。同时,密斯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做到非常精细的。在钢与钢的链接,钢与玻璃的链接,还有踏步的处理上处处体现出密斯“魔鬼就在细节”的名言。(钢与钢的连接)(钢与玻璃的连接)(踏步的处理)这个住宅是有故事的,范斯沃斯与密斯有很密切的关系,当年流言蜚语很多,说他们的关系已经超出一般。两个那么聪明的人,有点关系我看也无可非议。密斯自然喜欢她,要设计一个最好的住宅给她。范斯沃斯住宅那么单纯,那么纯粹,并且是密斯建筑中极少数完全用白色的,我看有爱的因素在那里。住宅通透,毫无私隐可言,周围是树林,我想是密斯设计的考虑,在如此浓密的森林中,用墙、用窗帘把室内与外界隔开,有些罪过感。建筑完成之后,一片叫好声,唯一不喜欢的却是范斯沃斯自己。她觉得新住宅剥夺了她的个人隐私,好像赤裸裸地暴露在自然中,要求密斯改改,密斯一口回绝,两人因此交恶,最后范斯沃斯把密斯告上了法庭。这个作品,一定非常伤密斯的心。因为在他来说,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而对方却完全不领情。如果从建筑的层面来看,倒是揭示了现代主义与心理舒适感之间的矛盾。不过密斯没有因此却步不前,而是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这个国际主义风格的原则,1950-l956年他设计的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的布朗楼(theBrownHall),就是一个新的进步。与范斯沃斯住宅一样,布朗楼也是一个玻璃盒子,面积是120*220英尺,室内高18英尺,由四对柱子支撑,完全敞开,不同的仅仅是采用了黑色的钢铁构架,黑色的玻璃幕墙而已。它是国际主义风格的一个宣言,而不是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建筑。密斯的作品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类型的。看去平实朴素,越看越耐看,因为他有自己强烈的诉求,作品就不仅仅是个建筑,而是一个固化的哲学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