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与农村建设1、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2、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地法大纲》,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它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馀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3、合作化运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党期望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农民的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以农村所有制的变革为核心,带动农村整个社会的变革,造就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4、人民公社及大跃进1958年6月底7月初.谭震林在郑州主持召开冀、鲁、豫、陕和北京市农业协作会议,他在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会后,他让信阳地委的同志到郑州汇报喳岈山卫星农业社的情况(当时遂平县属信阳地区),并向他们讲了一番办“工、农、商、学、兵”公社的道理。7月初。“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了。这样,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了。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溪河镇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了君子协议,决定:包产到户,“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这就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大包干”基本肯定,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明确。6、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2000年后我国开始在中央指导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首先是在安徽进行的,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005年12月9日,延续了2600余年的农业税被废除。(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背景1.现实背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78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2936元,增加20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长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到2004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到2004年,农民人均卫生费用为城市居民的1/4,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中仅为15.6%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到2004年,农村30多万个自然村路面没有硬化,农村公路砂石路占70%;4%的村不通汽车;46%的村不通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不达标;每年2500万吨污水直排;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89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个涉农大案利辛县路营村农民丁作明带头向县委反映村干部乱收提留款、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被村干部及乡领导记恨,在派出所被活活打死;固镇县小张庄村干部横征暴敛,村民上访要求清算村财务账目,刑期未满就当上村干部的村委会副主任竟然带着儿子,在众目睽睽下向村民清账小组的代表大开杀戒,造成四死一伤;临泉县王营村党员王俊彬等人向上级组织反映村干部乱摊牌、乱集资、乱罚款,结果整个村庄遭到执法部门镇压,1000多名村民逃到邻省,王俊彬被开除党籍,被公安部门作为犯罪分子通缉追捕,最后惊动中央,蒙冤的农民最终讨回公道。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012345678910199619982000200220049.0%4.6%4.3%3.8%2.1%4.2%4.8%4.3%6.8%6.2%6860236677032476847226229422293610493325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到2003年这7年时间中,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1.822.172.472.792.893.113.200.511.522.533.51983198919972000200120022003城乡居民收入比2.发展背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后的客观要求。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15(1)基于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在农业的大力支持下甚至可以说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已经取得很大成就。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从财政实力看,2004年我国GDP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农业税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161706040503020118(2)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9(3)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2005年末,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为低收入的标准计算,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以上两项加起来就是6432万人。另外全国还有两千多万人,随时可能因疾病、天灾、子女教育等原因从小康、温饱返贫。20(4)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缓解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2)相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途。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推进城市化,是从“三农”之外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从“三农”之内解决“三农”问题213.理论背景(1)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必然要求。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2)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迫切要求。22(3)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明确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要重视“三农”、怎样重视“三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高度重视“三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政策的集成、完善和发展23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时代性解决“三农”问题机制的时代性新世纪:调整工农城乡关系80年代:调整农业生产关系90年代: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三农”问题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由来与演变“三农”问题的演变规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三农”问题80年代:农业生产力落后50年代:农业生产力落后90年代:农村生产力落后新世纪:农村整体发展落后50年代:调整农业生产关系(4)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随后不久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现阶段党中央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是在几十年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党在农村一贯的奋斗目标,是坚持党始终不渝的农村工作方向。25(5)无论欧洲,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而且有着各自的特点。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考。2627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体规划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政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从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农村综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农民福利的持续增加。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29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