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报告之一科学发展观与民营企业竞争力王小映一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总结(一)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崛起。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家庭经济的出现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改制到本世纪初民营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大量涌现,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产值、市场零售额、税收贡献、从业人员、出口创汇等方面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民营企业数量来看,1989年我国民营企业有9万家左右,2003年有300.55万家,增长了33倍,平均年净增20万家(见图1-1)。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集体企业改制、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数量逐年下降,民营企业则保持了高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来,民营企业数量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绝对增长幅度,2002年比2001年净增41万家,增幅达33%;2003年比2002年净增57.02万家,绝对增长幅度为历史上昀高,相对增幅达23%。目前民营企业的户数已经是国有企业的2倍多,已经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企业的总和相当。图2-1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企业数量变化01002003004005006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万家)国有企业户数集体企业户数外商企业户数民营企业户数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从注册资本金来看,民营企业的资本规模稳步增长。1989年,我国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为84.48亿元,2003年为35305亿元,增长了417倍,年均增长速度53.9%(见图1-2);1989年平均每个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仅为9万元,2003年达到117万元,增长了13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目前,2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的一半;我国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图2-2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增长情况221.2680.51447.82621.73752.45140.17198.110287.313307.718212.242475635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2.民营企业成为繁荣市场、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从产值来看,1989年民营企业的年总产值为97.4亿元,2002年为15338.0亿元,增长了157.4倍,年均增长速度47.58%。从营业收入来看,1989年我国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额为38.8亿元,2002年达到14369.1亿元,增长了370.3倍,年均增长速度57.61%。从消费品零售额来看,1989年我国民营企业的消费品零售额为33.7亿元,2002年达到7929.4亿元,增长了235.3倍,年均增长速度52.21%。从1990年到2002年,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6%,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为14.2%;1999年以来,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图1-3民营企业产值、营业额和零售额增长情况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亿元)总产值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民生、民本的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为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创办的,也主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许多民营企业是由国企下岗职工着手创办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3下岗职工和城市待业人员。1992年,全国民营企业从业人数为231.9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从业人数97.8万人,乡村民营企业从业人数为134.1万人。2003年民营企业从业人数为4299万人,比2002年同期增加890万人。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3年底,中国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8000多万人,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1992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600万个,占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的80%。另外,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有65%依靠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再就业。2003年,私营企业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9.9万人,其中有10万人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安置96.6万人,其中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的有47.1万人。到2003年底,非国有乡镇企业拥有就业岗位1.36亿个,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图1-4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人数增长情况231.9372.6648.49561171.11349.31709.12021.62406.52713.8734094299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万人)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库。3.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国家税收收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从税收收入看,1992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额为203亿元,2001年为1579亿元,增长了6.8倍,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从7.8%提高到9.28%。1992年,全国民营企业的工商业税收收入为4.55亿元,2002年达到945.6亿元,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70.5%。从1995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连续8年超过50%。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到2002年底已接近37%;广义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4.8%。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非公企业入库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60.2%,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占县级财政的比重一般也在50%以上。从出口创汇来看,1992年,全国出口创汇的民营企业有2330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0亿元。2002年,出口创汇的民营企业增加到18210户,增长了7.81倍,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329.97亿元,增长了13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07%。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1.民营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蕴藏在国民中的企业家创新精神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解释市场经济的发展时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施生产要素新结合的企业家起着中心作用,企业家是创新者、经济变革和发展的行动者。为数不多的有4天赋的企业家率先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从事创新,不久之后许多模仿者加入这个行列,从而新结合或创新会断断续续地一组组出现,企业家不断“涌现”,企业一群群出现。在改革开放中,从家庭作坊、家庭经济、手工作坊、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属于民生经济、民本经济、百姓经济的范畴。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昀根本的经验是,改革开放从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中解放了国民,调动和发挥了每一个人的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认、尊重并保护私人的劳动经营成果和合法财产,使蕴藏在国民中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中实现了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浙江、江苏、广东等民营企业发展越是好的地区,其社会商业文化越是发达,民众的经商意识、创新意识越强,经商实践越是先人一步,形成并保持了先发优势、先行优势和比较优势;这些地区的百姓在不断学习、模仿和创新的创业实践中造就了一大批由产品链、产业族群、产供销网络连接起来的民营企业集群、地方块状经济和产品出口基地。伴随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地区实现了市场秩序自发扩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自主的有机的经济发展。2.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政策的改革创新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发扩展能力,市场主体在追求收益昀大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捕捉市场获利机会,创新技术和产品,扩展市场交易秩序,实现经济增长。但是,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国家在意识形态上要允许有效率的私人产权的存在并予以界定和保护,国家要不断促进合乎效率的制度创新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国家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对市场经济存在错误认识、对个体民营企业存在错误看法,民营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民营企业采取了公私合营企业的经济改造和国有化政策,1956年我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只剩16万人。“文革”期间,个体经济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大加批判,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1978年,全国个体劳动者只有14万人,个体经济丧失了合法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民营企业才逐步合法化,在争论和风风雨雨中经历了起步阶段(1979一1981年)、恢复发展阶段(1982一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一1989年)、调整巩固阶段(1990一1992年)和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后,民营企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承认“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总结过去,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经历了由“非法”到“合法”、由“允许存在”到“鼓励发展”、由“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由“保护个人劳动成果”到“保护私人财产”的演变过程。在国家政策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3.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法治的政府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实践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发展依靠的国民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解5放和对旧有政策、体制的改革、突破。实践经验还表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的政府体制改革和健全财产权利制度、规范市场交易和管理秩序的国家法制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是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亲和力的市场主体,而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按照契约经济学理论,所有的市场交易行为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契约行为,产权制度本身是一种界定剩余控制权的契约安排,企业本身也是契约安排的替代市场交易的组织。然而,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交易费用和实施成本的存在,契约注定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法律上的契约实施和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应当是服务型的有限政府,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法治的政府和完善的国家法律制度作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曾几次修改《宪法》为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宪法保护。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