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8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编制:高一历史备课组吴芳萍老师使用班级:高一(11、12)【学科指导意见】①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②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③体现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④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可以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加深认识。【重点难点】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一.武昌起义(一)背景、条件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本质逐渐暴露;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分“政治、经济、阶级基础”三个方面)2.条件:(1)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次提出“”口号。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政党。(2)武装斗争: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重要的是1911年的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3)群众基础:1911年5月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机会。3.爆发: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和在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革命党人在10月10日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改国号为。历史上称这次革命(武昌起义)为革命。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成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为国旗,以纪年,改用公历。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3.法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和保护发展的法令和措施。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主权在民),按照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等。(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宪法(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的灭亡和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功绩:(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在中国的统治。(1912年月日,帝退位,清王朝灭亡。)(2)建立了资产阶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和自由权利。(3)使的观念深入人心;(4)辛亥革命是中国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合作探究1】材料一: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材料三: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年中小学生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的原因。崇拜孙中山是因为孙在当时的中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人接受。崇拜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引起一场深刻的变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人民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合作探究2】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摘自《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时报》材料二课本P.52“知识链接”——“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请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从思想和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经济上,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和社会风俗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移风易俗,废除了一些旧的陋习,提倡新的习俗。【巩固练习】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3.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4.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5.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6.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变法后B.新文化运动后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7.《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A.《资政新篇》B.1954年宪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共同纲领》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10.之所以说《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主要是因为它A.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11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俩,相差不知几千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扔,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12.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思考】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一)成功说:理由: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失败说: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或中国仍然处于内无民主、外无主权的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