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从电影《骇客帝国》谈起张异宾2012年3月28日晚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首先,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到这里。每一年能来跟本科同学交流的机会也很少。过去,我也会给哲学系本科生上一个原理的导言,现在连这种机会都不能保证了。所以我会非常珍惜每一次到仙林和本科同学的见面(前年中秋晚会迎接新生的时候,我还说过几句话),我也会把在仙林与本科同学的交流看做是我自己教学活动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次,我感到非常抱歉,哲学系学生会同学在月初就已经和我联系了,但因为其他的各种行政事务,一直拖到现在。我以为自己已经是最后一个讲座了,结果一问发现还是第一讲,所以非常抱歉。第三点,我想做一个说明,关于鲍德里亚,2009年的时候我在浦口其实已经开过一个讲座;这次为什么还要再讲鲍德里亚呢?主要是因为一个特殊的背景。在今年的10月13日,我们将在仙林召开鲍德里亚先生去世以后第一届鲍德里亚国际研讨会。届时会有鲍德里亚的夫人,有著名的摄影家,文学艺术家等八个世界级的鲍德里亚研究的专家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可能有的同学会知道,鲍德里亚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喜欢上了摄影,这一点可能受他现任夫人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这次我们的会议召开的同时,鲍德里亚夫人会带来50照片的鲍德里亚精品摄影展,这50张照片已经传给我了,待会给大家放一下,应该说都还不错,包括色彩,感觉……因为他是世界级的伟大的思想家,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思想的因素。他有一篇关于摄影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叫做《消失的技法》,很有名,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关于摄影的重要文献。所以,因为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研讨会议将在仙林召开,这次讲座最重要的功能是给大家预热,因为我们会请鲍德里亚夫人以及一些重要的学者给同学们做一些报告。我自己有一个原则就是不重复讲完全一样的报告,所以这次讲座是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背景的。对于鲍德里亚这个人物,我们同学可能会从各种文学期刊、学术期刊包括网上的大量的资源那里了解到。鲍德里亚已经成为在欧洲甚至在全世界直接影响到多重领域的重要思想家。比如待会我会放给大家看的《黑客帝国》。实际上这部片子的主题和基本背景是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这里还有一个传言,说导演曾经到法国找到鲍德里亚希望他能在电影里做一个简短的现身,但是被鲍德里亚当场拒绝,但是为了表示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敬意,在电影里有一个经典片段,会有鲍德里亚的一本书在电影画面中出现。实际上,鲍德里亚思想的影响不仅在电影上,在艺术评论、文学作品,社会学,媒介研究方面,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广泛影响。鲍德里亚去世以后,他的思想更加受到重视。那么鲍德里亚夫人为什么会找到我们南京大学呢?我和周宪教授,在南大出版社主编的学术棱镜里,买了接近十本的鲍德里亚著作,现在已经出版了八本。从2000年开始,在我们法语专业很多教授的支持下,最早翻译了《消费社会》,然后出版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接着又出版了五卷本的鲍德里亚非常有名的《冷记忆》;最近刚刚出版了他的《美国》(此书在先锋书店刚刚上架),主要提出了他对美国好莱坞、主题公园等的一些判断。鲍德里亚夫人也许觉得,这些在中国会是鲍德里亚思想传播的一些重要的学术产品,所以她和我们联系,决定把这个会议放在我们南京大学,这也是我们文科知识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今天的讲座上,我给大家发了一个小册子,这只是文字稿,但今天我不可能非常细地讲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2008年的时候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反鲍德里亚》,如果有同学感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去看这一本书。今天的有限时间里,我只能非常感性地,把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一位思想大师,甚至一位摄影艺术家的鲍德里亚的思想中的关键部分,特别是和当下我们中国现代生活相关的一些内容,简要地讲几个片段,让大家对这个思想大师有一定的了解,为我们下半年这个研讨会议的召开做一个简单的铺垫。那么,我们首先就来看一下《黑客帝国》里的两个很简短的片段。(电影片断)这个时候,黑衣人跟他说,你以为你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但其实这一切都是假象。后来黑衣人就带他通过电话线到了母体的背后,发现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在一个蛋当中,有各种管子和母体相接,通过物质、影像、信息的交流,我们在幻象当中看到这个世界。后来他就跟尼奥解释他刚才看到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整个电影的主题就是:你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幻象,真实是不存在的。在好莱坞的严肃影大片当中,很多都是导演受到了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的影响,《楚门的世界》就是其中一部。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由电视建构出来的,他生活中的所有的事件都是电视故事,唯独他自己不知道。当然,这些电影想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直接的现实,而是一个巨大的哲学或者文化的隐喻,即我们的存在本身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幻象所建构,我们被它所左右,这种思想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以后,它就会非常夸张。实际上,这种思想也不是一两个哲学家的观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欧洲的所谓后现代思潮之中,相当一部分思想家的思想都是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比如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拉康,比如2007年到我们南京大学访问的齐泽克先生。还有相当多的电影和这个主题相关,比如《阿甘正传》,比如我去年讲座提到过的《阿凡达》。这些电影都有很深的哲学概念和理念背景,这都是我们在遭遇现代西方文化的时候不得不在背后去弄懂的一些观点。今天的鲍德里亚,只是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我想今天在介绍鲍德里亚的时候,还要简单说几个问题。讲三个背景。第一,鲍德里亚为什么会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哲学系同学都知道我本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怎么会研究起这样一位法国的所谓后现代大师呢?因为在我的整个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这个团队比较多地接触到了当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一些重要观点。今天下午,我们和两位台湾交通大学的两位教授交流研讨,台湾交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在研究一批法国最先锋的左翼知识分子方面,走的很前沿。这些西方左翼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始发点,就是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红色五月风暴和文化大革命在形式上有点接近,是当时欧洲的一些左派青年造反的一个运动。但是,在现代思想史里面,红色五月风暴造反运动又被视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践行过程。这次运动一开始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因为考试与校方发生冲突,然后警察介入,抓捕了学生,然后这个学校的学生上街游行,最后导致全法的学生造反,工人罢工,最终是戴高乐总统下台。在当代世界史里,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左派革命事件。但也是在这次红色五月风暴之后,马克思主义左派在西方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而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按照我的说法——走向它的逻辑终点的时候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家,这批理论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背反,可他们又继承了马克思那种激进地批判现实的思想,鲍德里亚就是其中一位。我把这样的一些思想家称为后马克思思潮。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们曾经请德里达先生来南京大学。那时候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左派身份。在1992年前苏东垮台以后,德里达在全世界欢呼共产主义灭亡的背景下写了一本书,叫《马克思的幽灵》,讲了一句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萨特讲的一样的话,“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就是永生的”。他是把这种精神比喻为哈姆雷特的父亲,他死了,但是永远在场和我们对话,所以幽灵性是摆脱不了的。德里达到南大来做访问的时候也聊起了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就是在欧洲语境当中为什么他会赞同批判资本主义。鲍德里亚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起点正好是1968年。1969年鲍德里亚博士毕业,他的三位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左派艺术家或者左派哲学大师。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列斐伏尔,他的著名著作是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后面我可能还会提到他。大家还记得去年我的那个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海德格尔讲座,在异化理论里面,马克思讲的故事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拜倒在金钱面前。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我们创造出来的金钱力量的奴仆。而列斐伏尔提出来叫“小事情异化”。列斐伏尔在他的书里讲的最通俗的故事就是,一个老太太从推着手推车进入超市到最后从收银台出来,所有的消费过程都是被控制的,所有的需求都是虚假的需求——他称之为消费的异化。列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指导教师,他首先有一个左派的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关于鲍德里亚第二个重要的导师,2006年的时候我在浦口开过关于他的讲座,他是法国最著名的先锋艺术大师,居伊·德波。我们也翻译过他的一本很有名的书:《景观社会》。我记得上次讲座的时候播放了居伊德波的几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包括《景观社会》,还有一部《反电影》,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当时我在开讲座15分钟前已经播放了这部电影,但是它从一开始屏幕上显示的就是白屏,然后有一个人讲话,讲完以后就有五十多秒的黑屏。当时有一个可能是计算机系的同学,非常热情,一看电脑“坏了”,就到前面去帮我摆弄电脑摆弄了半天。后来我说你不要动它,他就下来了,然后电脑又是白屏白屏里又是一个人讲话。那么居伊·德波这个《反电影》主要想表现什么?和鲍德里亚的关系在什么地方?刚才我们看的电影里面讲:你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影像虚构起来的东西,是一个幻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理论当中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商品堆砌起来的世界,而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的第一句话则是:我们遭遇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景观堆砌起来的世界。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幻象,一个景观,才能够存在。居伊·德波本身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是他搞了一个很大的艺术团体叫情境主义国际,这里面有一批建筑学家,电影大师,先锋艺术家。所以居伊德波也是影响到70年代包括后现代整个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源泉之一。他的团体中的几个重要的人物包括范内德格姆、德·赛托,他们的二本重要的著作我们南大出版社都翻译过来了,是《日常生活的革命》和《日常生活的实践》。在五月风暴的时候,这些著作中的重要的短句都是作为标语贴在大街上或黑板上的。所以,鲍德里亚的第二位老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大师。鲍德里亚的第三位老师同样是赫赫有名的,这就是罗兰·巴特。这个人是后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大师、符号学大师,后来成为了解构主义的重要人物,他和克里斯多形成了最重要的后现代文本观,提出了所谓作者的死亡,和福柯的观点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对照。这三个人的学术背景就是鲍德里亚博士毕业的时候的基本的思想背景。而鲍德里亚本人又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法译本的主要译者。所以他对马克思的文献非常熟悉。我把他的观点称为草根浪漫主义。这是要给大家交代的几个重要背景,我们下面来简单地看他几张照片。(放照片)第二部分我们就简单地讲几个关于鲍德里亚的故事。我们先从他的第一本书——《物的体系》——说起。1969年前后,鲍德里亚博士毕业,《物的体系》是他出版的最早的一本书。最近两年我一直在做海德格尔,按道理我今年做报告应该是关于海德格尔的最新进展。我也在这里预告一下吧,10月份的时候海德格尔的孙女将来仙林和我们同学们见面,为什么请她来呢?主要是因为她会带来一批还没有问世海德格尔的珍贵的影视资料,我们虽然没办法见到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关于海德格尔生活当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按照我的想法,这一本书其实不应该翻译成“物的体系”,在法文、英文里面,它用的都是“客体的系统”这样的概念。因为在我看来,鲍德里亚这本书是他哲学建构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开始实际上是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相关,主要是依据了《存在与时间》中对我们的周围世界所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我们的思政课的哲学原理都上这样告诉同学们的,有一个外部的客观世界,我们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其实,从马克思开始,到海德格尔,再到鲍德里亚,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周围世界”,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和我们公共课的哲学教育中说的客观世界不是一个概念,这不是指离我们而存在的一个客观自然的物质世界。包括刚才电影里也讲到,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都是一个与人相关的世界。所以鲍德里亚的《物的体系》这本书一上来就破解了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构成的?是外部那些和我们没有关系的物体吗?是自然存在吗?他的思考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和我们人的生活存在密切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