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是非题1.接近地球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小。(×)2.地球内部压力随着埋藏深度增大而增大。(√)3.地壳运动是由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4.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是独立进行的。(×)5.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6.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7.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8.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9.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10.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11.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12.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13.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14.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5.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16.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17.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18.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19.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20.变质作用可以完全抹掉原岩的特征。(√)21.变质作用最终可导致岩石熔化和形成新的岩浆。(√)22.重结晶作用不能改变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23.接触变质作用常常影响到大面积的地壳岩石发生变质。(×)24.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程度表现出水平与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25.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后只能变成大理岩。(√)26.片岩、片麻岩是地壳遭受强烈构造运动的见证。(√)27.高温、高压和强烈剪切作用是引起变质作用的最主要因素。(√)28.P波和S波的速度随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29.地球上没有一块地方完全没有地震活动。(√)30.地表每个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都完全相同。(×)31.地震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的震幅计算出来。(√)32.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33.深源地震总是与洋中脊相伴随。(×)34.浅源地震的烈度总是比深源地震的烈度要大。(×)35.在任何条件下震级大的比震级小的地震烈度要大。(×)36.地震的震中分布可以告诉我们岩石圈活动的有关信息。(√)37.我国南北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38.我国地震预测预防中总结出的“小震闹、大震到”的“规律”是普遍规律。(×)39.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强震频繁,说明地震活动有活动期和平静期之分。(√)40.地震台站接收到远处发生地震后的信息:首先是P波的突然出现,其次是振幅稍大的S波,最后是高振幅的表面波。(√)41.最有利于冰劈作用发育的地区是永久冰冻区。(×)42.岩石是热的良导体。(×)43.机械风化作用几乎不引起岩石中矿物成分的变化。(√)44.石英硬度大、颜色浅、化学性质稳定,因而含大量石英碎屑的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强。(×)45.硬度不同的矿物,硬度大者其抗风化能力必然很强。(√)46.碳酸盐类矿物在弱酸中比在纯水中易溶解。(√)47.风化带可能达到的深度在一般情况下均大于氧化带。(×)48.在自然界的水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CO2参加作用。(√)49.干旱、极地及寒冷气候区等都是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地区。(√)50.土壤与其它松散堆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51.石灰岩是抗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一类岩石。(×)52.矿物的稳定性主要是指矿物抵抗风化能力的强弱。(√)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2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3.矿物都具有解理。(×)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即其含50%的石英。(×)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14.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15.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16.火成岩根据石英含量多少,可进一步分成超基性、基性、中性与酸性四类。(×)17.组成花岗岩的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故它们都是非晶质体。(×)18.因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的,所以凡由上述三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必为花岗岩。(×)19.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地表,是地壳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岩石。(×)20.岩石的颜色只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21.只有沉积岩才具有成层构造特征。(×)22.变质岩只形成于地壳的较深部位。(×)23.重结晶作用只发生在变质作用过程中。(×)24.鲕状是岩石的一种构造特征。(×)25.沉积岩中不可能含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成分。(×)26.酸性岩浆侵入并同化基性围岩后,可进一步提高岩浆的酸性。(×)27.熔岩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粘性。而粘性于主要取决于熔岩的成分,基性熔岩含铁镁成分多,比重大故粘性大不易流动。(×)28.熔岩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粘性降低、因此,更易流动。(√)29.岩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的多少对岩浆的粘性没有影响。(×)30.流纹质熔岩粘性很大所以流动缓慢。(√)31.安山质熔岩与流纹质熔岩由于岩浆粘性大,以酸性岩浆为甚,其喷发时常很猛烈。(√)32.火山有活火山和死火山,一旦火山停止喷发,它就变成死火山,永远不会再喷发了。(×)33.火山活动对于人类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34.火山灰很容易风化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35.现在所有的热泉都与火山作用有密切关系。(×)1.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门类的化石及化石组合。(√)2.古生代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代。(×)3.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叫三叠系。(×)4.三叶虫是水下底栖固着生物。(×)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是裸蕨植物。(√)6.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于三叠纪初期。(×)7.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8.半衰期愈长的同位素,在测定地质年代时作用也愈大。(×)9.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8.地史上大规模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9.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10.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11.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312.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13.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14.斜歪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又是倾伏褶皱。(×)15.一条断层上盘下降,其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这条断层既是正断层又是横断层。(√)16.剖面方向与岩层倾向夹角越小,则所切剖面岩层的视倾角越接近真倾角。(√)17.某岩层的走向为N250°,用象限角表示则为S70°W。(√)18.岩层走向与岩层倾向相差90°。(√)19.知道岩层走向,就能确定岩层倾向。(×)20.背斜的特点是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相对较老、倾向相背。(×)21.断裂构造只包括断层,不包括节理。(×)22.岩层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但用倾向、倾角两个要素正确即可表示。(√)23.按断层上下盘运动方向,可将断层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和斜交断层。(×)24.岩墙、断层面、节理面也可以用岩层的产状要素表示。(√)25.节理与断层的主要区别是节理两侧岩体未发生位移。(√)26.张节理是由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延伸较远。(×)27.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如果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则一定存在褶曲构造。(×)1.由高等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泥。(×)2.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变质阶段。(×)3.在地史上,大致有过三次高等植物的极盛时期,即泥盆、奥陶纪,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白垩纪。(×)4.植物、气候、地理和地壳运动都是成煤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时间越长,越有利成煤。(√)5.地壳运动是成煤的主导因素,对成煤起控制作用。(√)6.煤岩成分指肉眼能观察到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7.丝炭和镜煤在煤层中所占比例较大,可单独分层。(×)8.亮煤和暗煤在煤层中所占比例较大,二者均可形成较厚分层或单独成层。(√)9.宏观煤岩类型可分为:大块煤、半亮煤、半暗煤和暗煤。(×)10.煤是一种非均质体,化学成分复杂,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11.煤中的碳含量越多,其发热量也越高。(√)12.硫和磷是煤中的两种主要有害元素。(√)13.暗煤灰分高、硬度大、发热量低、煤质差。(×)14.挥发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煤中有机质的性质、煤的变质程度。(√)15.含煤岩系是指一套含有煤层且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系,简称煤系,与含煤地层、含煤建造同义。(√)16.与内陆型含煤岩系相比,近海型含煤岩系一个主要特点是煤系厚度小、煤层数多、标志层也多。(√)17.煤中的氮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可以在煤加工过程中被回收利用,有一定的工业价值。(√)18.煤层顶板是指煤层之上且与煤层直接接触的岩层。(×)19.一般内陆型煤系比近海型煤系中的煤层结构复杂。(√)20.煤层的稳定性是指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和可采性的变化程度。(√)1.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在接受上覆沉积物以后,因各种地质因素影响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2.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无影响,对煤炭采出多少有影响。(×)3.主要运输巷遇到局部煤层变薄或尖灭,巷道可按原计划施工,穿过变薄尖灭带。(√)4.大型褶曲对采区和工作面部署影响较大。(×)5.小型褶曲往往引起煤厚发生变化,使生产条件复杂化。(√)6.煤层顶板节理(裂隙)发育时,工作面顶板支护不能用顶柱,要用顶梁。(√)7.在开拓设计阶段,一般以落差大于50m的特大型断层作为井田边界。(√)48.当断层落差较小,在综采工作面内,当断层两盘对接部分的煤厚大于液压支架最小支撑高度是,可以强行通过断层。(√)9.岩浆沿煤层底部侵入对煤质影响最大、顶部侵入影响最小。(×)10.基性岩浆侵入体和酸性侵入体相比,前者对煤质影响较小。(×)1.粘土的孔隙度比砾石层的孔隙度大,所以粘土的透水性比砾石层好。(×)2.地下水的渗透流速随深度的加大而变小。(√)3.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常常可以互相补给。(√)4.当钻孔打穿层间含水层上覆的不透水层后,如该处层间含水层的承压水头高于该处地面标高时,则可获得自流水。(√)5.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多少只决定于该地区将雨量的多少。(×)6.泉不仅在山区和丘陵低洼处普遍分布,在平原区也常见。(×)7.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急剧升降变化,因而形成了多层溶洞。(×)8.溶沟、溶芽、石林是岩溶发育过程中形成于同一阶段的地貌景观。(×)9.陆地上地表水的分布要比地下水广泛。(×)10.一般民用井水中的水位可以代表该地区的潜水水位。(√)11.孔隙度大的岩土,其孔隙也大。(×)12.在地下水循环较通畅的部位,常常可形成低矿化水。(√)13.只要有可溶性岩石存在的地区就会产生喀斯特作用。(×)14.喀斯特的形成除与地下水有关,风化和地面流水的作用也起重要作用。(√)15.透水层与隔水层在自然界是相对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