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市发改委思路起草小组2010年4月“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理清今后五年蚌埠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蚌埠争先崛起,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蚌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一五”规划将顺利完成,蚌埠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一五”以来,我市以争先崛起、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优先抓工业、关键抓项目、重点抓招商、全民抓创业、着力抓环境,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各项规划目标完成良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高于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2009年经济总量达5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975元提高到15000元,年均增长13.4%。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76.8亿元,四年接近翻了一番,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四年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843元和4806元,四年增长了56%和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顺利突破200亿元,达2227亿元,四年接近翻了一番。经济结构稳步调整。2009年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9:41.6:39.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五”末上升2.7个百分点。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500家,比“十五”末增加了316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9.8亿元;工业化率达35.4%,较“十五”末提高了4.4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指数达到240%,较“十五”末上升8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内资超过600亿元,四年翻了3.5倍;累计引进外资8.44亿美元,年均增长23%。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7亿元,年均增长33.8%,其中工业投资455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的48%。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滚动实施了420个“3461”项目,其中国电蚌埠电厂一期等18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区稳步发展。全市开发区面积达59.71平方公里,较2005年增加29平方公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加快,已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深入。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效显著,先后实施了丰原与中粮、华光与中建材、振冲安利与柳工、华皖碳纤维与首钢的战略合作以及蚌埠烟厂与中烟的二次重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2008年纳入了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并成功晋升国家级,创新发展综合竞争力初步形成。人才队伍持续扩大,目前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万人。研发平台3建设取得新突破,已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0个,比2005年末增加44个,蚌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技术研发能力迈上新台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61件和22件,年均增长34.8%和14.1%。城市承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1%,比2005年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市区空间拓展战略扎实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提前一年超过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93万人。交通枢纽地位有所提升。京沪高速铁路蚌埠段及高铁蚌埠站建设进展顺利,蚌埠新港等已建成投运。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市区城市防洪达到百年一遇,三县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要求,城市主干、支路、出口和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实施,大庆路淮河桥等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市服务功能继续完善,实施了供水、供电、公交设施改造等工程。环境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积极实施利用世行、日元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5.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72.1%。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达24.3亿元,重点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公路“村村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工程建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二)“十二五”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争先发展与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4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任务,必须准确把握蚌埠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客观形势,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1、蚌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十一五”末期,我市经济总量将跨过600亿元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500美元,加快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工业化、城镇化进入相互促动、加速发展阶段。预计到“十二五”中期,我市将进入这样一个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增长态势继续保持稳中趋强。“十一五”期间,在投资需求和工业经济的带动下,我市经济年均增速将超过12%,高于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尤其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日渐牢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集聚效应继续增强,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伴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和质的全面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主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与之相协调,城镇化的步伐将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呈现工业化带动5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态势。三是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我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在多年大规模潜能积聚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通过京沪、京福高铁的连接我市同东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承接产业转移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我市经济将在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四是自主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是经济发展阶段演进与要素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我市将进入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重的关键阶段,技术在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五是绿色发展紧迫性增强。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我市产业结构中化工产业比重偏大,所处的淮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有限,“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以更大的努力推动绿色发展,任务紧迫而繁重。六是和谐发展要求更高。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就业、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相互交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实现强市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加快共建共享,这对政府统筹发展、驾驭发展的水平提出了更高6的要求。2、蚌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调整变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在艰难恢复后将逐步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国仍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诸多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我们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一是承接和融入的机遇。国际及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高铁经济”加速到来,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融入泛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二是政策机遇。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我市积极争取中央、省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我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卷烟、酿酒、纺织等泛消费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加快发展。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我省加快皖北地区和“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发展、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支持,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世界经7济逐步复苏,外需有望恢复平稳增长,有利于我市扩大对外贸易合作,提高经济外向度。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市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培养和发展光伏、生物、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等六大创新产业。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利于我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从自身条件看,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的形势不断向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加快集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投资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加,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建设全面实施,投融资及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二是既有的优势日益显现。毗邻长三角的良好区位,随着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等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完善,淮河水运的强化以及淮海铁路的规划建设,综合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三是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城市框架的构建和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商贸流通、金融会展、休闲居住等商务服务档次的提升,皖北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积聚力。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产业竞争面临较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市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产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8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上规模,更亟待优化结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沿江地区发展如火如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合肥经济圈迅速壮大,中心城市的积聚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咄咄逼人,全省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我市实现争先崛起发展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我市化工产业比重偏高,社会“低碳”意识淡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绿色增长的压力。四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我市历史负担较重,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快,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压力仍然较大。五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强力推进改革、增强合作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大兴全民创业等工作都将十分紧迫而艰巨。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市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把握得好,就可以赶上全省发展平均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蚌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9(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争先崛起”为主题,坚持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快中调优,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工业强市、开放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城镇促动、绿色增长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断提升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大城市,实现蚌埠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