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2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一般预算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66.1%,占全市17.37%,;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3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徐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板块,集聚能力逐步增强。二是开发区主导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较高。2007年8家开发区GDP实现21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42.8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7.74%。目前,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基本定位在工业范围,工业增加值合计为94.32亿元,占第二产业的66%。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部分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延伸,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为全国四大机械制造基地之一。徐州经济开发区以之作为本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现有工程机械企业236家,形成了以徐工集团为龙头,产业配套完善,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共有的企业集群。四是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近几年,我市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光伏光电、风力发电、环保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增强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项目带动、企业需求,我市引进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为我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开发区产业虽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全4市经济的领跑者,但从全省来看,我市开发区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在苏北5市中,我市经济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均居于第二位,实际到帐外资和基础设施投入位列第三。从全省111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7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列第29位,其他开发区在第三、第四板块,处中下游,与全省平均水平差别较大。以上问题与我市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我市省级开发区产业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较低,综合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我市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涉及了20多个行业,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铁合金冶炼、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肥料制造等等。每个园区都确定了3个以上主导产业,体现了产业不够集聚。每个开发区前三位产业中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仅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共21家,业务总收入达333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邳州经济开发区的胶合板制造产业具有19家企业,但业务收入总量不高,为8.82亿元。其余开发区的产业中类里,企业数量都仅为个位数,只有1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都较小,在从业人员和社会贡献率等方面对于园区整体经济带动辐射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同构化严重,集群程度不高。各开发区之间,产业5交叉现象比较普遍。徐州经济开发区和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产业重复,徐州工业园区和新沂经济开发区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产业重复,沛县经济开发区和邳州经济开发区在“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重复,同时与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电工器材制造”重合(见附表)。另外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在“工程机械”方面,新沂经济开发区与睢宁经济开发区在“纺织服装”类存在相互雷同的情况。开发区内主要产业相互重复,彼此竞争,使得在开发区内无法形成产业集群集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布局零散、相互孤立,也阻碍了企业之间进一步的协同配套,生产成本降低,不利于开发区内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三是产业层次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以邳州人造板制造产业为例,共有企业19家,吸纳就业人数2999人,2007年末业务总收入8.8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产品主要以低端板材为主,虽企业数居于主要产业第2位,但业务收入量却位于12位。主要产业基本为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类产业处于空白。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园区产业缺乏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收入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投资强度偏低,用地浪费现象严重。在实地调研中,通过参观园区,还发现企业分布零散,未形成规模用地。除徐州经6济开发区,其余区内中小企业居多,大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偏少,每亩地投资额不高,产出效益低,却占用相当多土地,存在着隐形用地浪费现象。三、加快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经过多年的发展,省级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日益突显。当前,面对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各开发区应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加快载体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将“自然资源+资本”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信息+资本”的新兴产业推进。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协调、调动各种资源,创造产业集聚的环境与政策条件,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一)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制定相应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开发区产业发展要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为指导,加快产业集聚,拉深、拓宽产业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形成开发区主导与政府指导推动相结合的模式。根据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两个中心”、“三大基地”和“四大产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各开发区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制定详细产业发展规划,报政府统一审核。一是要突出政策扶持。对相关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行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倾斜,鼓励扶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开发区产业结构。二是要做好人才支持。7对于发展高新产业而引进的高等人才相关待遇,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给予开发区发展以人才技术保证。三是要突出自身特色。每个开发区之间尽量选择不同的产业定位,防止互相竞争,增加发展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区对外招商和产业集聚。要选择有发展后劲的产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链核,加快重要产业链的形成,与周边优势企业一道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以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几个产业集群。(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突显规划的先导作用。“发展未动,规划先行”。一是高度重视开发区的规划工作。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准的规划。现有规划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发区在确立主导产业同时,要做好高质量、超前性规划,为以后发展预留充分空间。二是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制订控制性详规及产业发展等专业规划,形成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使有限的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为企业集聚、产业链延伸拓宽预留足够发展空间。尤其是为特色园区详细规划土地,做好与主园区发展协调用地的关系。三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成片用地,防止无序开发。对于现在占地多、产出低、耗能大的企业,要坚决进行搬迁,“腾笼换鸟”为其他优质企业让出发展空间。同时建议规划开发区内工业项目的生产型用地比例不低于此项目整体用地的70%,防止企业浪费8土地;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市区不低于180万元人民币/亩,县区不低于150万元人民币/亩。(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我市开发区现有产业,多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各开发区在重新规划主导产业时,需充分考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在2-3个主导产业中,选择1个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上,要针对现有产业,有步骤的优化结构,通过开发区内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加大产业高科技含量,使园区成为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的经济增长区。在提升产业层次上,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层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上游位置,从而整体提升园区内产业层次。(四)推行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开发区能动作用。一是要发展集聚功能,强化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区内集中各方面资源和经济要素,重点围绕工程机械、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胶合板制造等,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确立支柱产业,培植龙头企业,通过重点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二是要突出产业链招商,提高用地产出率。根据产业规划,依据现有产业链开展招商活动,对于龙头、重点企业,开展配套招商,拉伸、拓宽产业链;对于已具备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规模招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招商活9动中进行引资选资,注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强化投入产出比率,提高企业用地效益。三是要制定招商政策,降低招商成本。在招商活动中,建议政府实行“一限一奖”。“一限”是政府制定统一土地、财政政策,降低招商成本,防止恶性招商竞争;“一奖”是开发区如招到与本开发区主导产业不同的投资项目,可推荐给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业园区,由政府给予奖励,营造良性竞争的招商氛围。避免因相互竞争而匆忙招商,造成“揽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从根本上杜绝由于盲目招商形成的开发区产业同构现象发生。(五)适度超前开发,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功能。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基本实现“七通一平”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适度超前开发、长远规划,争取实现“九通一平”,即“政策通、配套通、信息通、产业通、人才通、物流通、市场通、资金通、服务通”的新型开发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构造优良发展环境,为引进大型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和园区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突出科技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在今后的开发区产业发展中,要充分挖掘、发挥我市矿业大学相对集中、高级人才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开发区的开发优势与高等院校知识优势紧密结合,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加快发展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为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南北挂10钩合作,重点支持徐州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