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从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新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培育大企业、增强经济支撑力,改革政府管理工业经济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促进福建工业经济的发展。关键词:业经济;产业布局;工业化中图分类号当前我省工业化进程呈加速态势,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山区受地理、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影响,工业发展难度大。福建工业化任重道远。我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化是主线;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也是必由之路。加速工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依靠工业的推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全省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加速工业发展是扩大就业的主要依托,当前及今后一二十年,是我省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果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就业岗位比重达到上海、广东的水平,就可以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可以大大化解我省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加速工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强大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要靠现有市镇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来承担,更需要通过加速工业发展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发展是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渠道,从各县市的财政状况看,凡是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财政收入就多,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也较高,当前,我省的地方财政收入体量还相对较小,财源基础也还比较薄弱,而财政刚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却较大,财政压力日益加大,这部分财政缺口都需要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弥补。总之,只有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带动第一产业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适应产业发展集群化、非均衡化的特点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更加优化的区域产业分工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讲究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条件、工业基础等相关因素,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和产业集中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当前,集群发展、配套协作,向沿海集中已成为我省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大力推进“三条战略通道”的建设,我省山海协作、山海分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今后在工业发展上,一是要在生产力布局上把着力点放在沿海。福、厦两市地处沿海,北连长三角,南连珠三角,是构建我省“三条战略通道”的重要结点和产业联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闽南金三角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应通过三至五年建设,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制造业为基础的沿海经济增长带,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这两个城市要重点发展电子、软件、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要适时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或扩散。二是要在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选择一些区位条件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山区县市作为联结山海产业通道的结点和产业纵深发展的腹地。通过积极主动承接沿海的辐射,进一步加强沿海与山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引导沿海企业将产业链中部分上游配套产品逐步转移到山区企业生产,把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山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山区工业发展。非均衡化的发展战略符合福建省情。我省沿海地区的港口经济优势明显,工业基础好,比较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山区不仅工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还受交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前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三资工业。沿海工业化的进程明显快于山区,山区工业与沿海工业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味追求同步、全面推进工业化是不现实的,是脱离实际的。要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和进度。尤其是对山区县市,要结合山区水、电、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的工业企业,加强林业、水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基地建设,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加快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二)做大产业群、做长产业链,促进项目带动战略向纵深推进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重视抓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区域布局的调整,以项目为龙头,以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群的培育为载体,加强产业引导,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当前,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建设若干个重要产业基地,做大产业群。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行业,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我省已储备了一批涉及我省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如福建炼化一体化、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东南汽车二期轿车等,要在继续策划一批新上项目,做好项目推介转化工作的同时,加强以闽东南为重点、以福厦漳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海峡西岸电子信息基地,以湄洲湾沿岸、厦门海沧为重点的石化基地,以福州青口汽车城和厦门客车为中心的汽车及配件基地,以厦门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与飞机维修基地,以马尾、厦门为中心的船舶修造基地等建设,加强投资引导,引入国际相关大企业和配套企业进驻这些基地,延伸扩大产业链,精心打造好我省电子、机械、石化等重点产业链。要重视做好福州等地钢铁等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工作,新建几个我省重要产业基地。与此同时,要加强产业配套。要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点,加大项目招商的政策支持力度。依托优势大型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大中小项目相配套。除了要加强对泉州服装、晋江莆田鞋业、福安电机、德化陶瓷等产业集聚比较典型的地区产业链的扶持,建立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集群内企业不断创新与有序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外,还要利用现有企业生产原料的优势,发展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比如,以炼化一体化、厦门01、023等项目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建设,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动战略,带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通常用42产业在/50中的贡献程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就我省而言,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这一关系中,重点要落在如何更好更快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50中占有的份额反映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程度,低于广东、江苏等先进省。二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这不但能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目前,在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产业的产品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改造和发展的空间很大。我省应考虑发展汽车电子行业。三是借助信息化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向工业扩散和渗透,不仅可以使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提高工业经济效益,而且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我省应当着重引进先进的适用信息技术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改造,结合信息化,彻底结束浪费资源、效益低下的低层次工业化。四是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加强各层次信息化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训外,要试行企业信息管理类的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工作,尽快在全省范围或试点城市组织评定一批高、中、初级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员,以此促进信息化管理队伍迅速壮大。要通过发挥社团组织、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组建信息化推进联盟,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市场技术服务。(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增强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力培育大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做大的根本,也是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形成了戴尔、冠捷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骨干力量。但是,总的说来,我省大企业少,强势企业更少,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我省大型工业企业,平均每户资产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市水平。现阶段我省吸引跨国大公司投资和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以及省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正在弱化。据悉,省政府拟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大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从政策扶持、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形成大企业快速成长的机制。这是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的。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环境不佳、服务不优、配套不力等问题,要从解决思想认识、开拓政策空间、增强配套能力等方面寻找解决办法。首先,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破除狭隘的地区、部门权力意识,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其次,在政策上要有新的突破,如在企业建设用地、电力供应、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生活服务、社会地位等方面制定新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增资扩产;加速构建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突出解决产业配套能力弱的问题。鼓励大企业自行引进协作配套企业和配套项目到我省落户,建立与大企业发展需求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营造一个吸引生产要素流动的“洼地”,从而做大企业。(五)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投资增幅不高,民营经济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放手让民营企业发展,调动民营企业办工业的积极性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从民营企业创业立业、投资发展、市场开拓、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建大公司大集团七个方面着手,引导民营企业为我省主导产业的产品配套、引导发展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向“专、精、特、新”发展。二是为民营企业发展工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在民营企业创办初期,根据不同对象可以考虑采取包税、减税等政策使其加快发展,有利于培植税源;在收费上实行“一费制”,把企业按规定应该缴纳的各种费用一次性交清,避免多头收费和乱收费;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制定的重点发展项目,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结构调整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小康发展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等各种财政性建设资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三是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私有财产,坚决制止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严惩扰乱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四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当前要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征地用地难、办事难等问题。我省有关部门已制定《福建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福建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应争取尽快出台实施。(六)整合各类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据调查,我省目前“开而不发”问题较为突出,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而且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当前要抓紧对现有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适时调整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从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入手,把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做实做大。加大清理整合力度,着力提高工业园区质量。坚决取消少数长期无引进项目,开而不发,名存实亡的空壳工业园区;对机构职能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工业园区,要限期整改;对发展快、效益高、前景好的工业园区,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园区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发展战略,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各类工业园区要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一是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品外销竞争能力强的项目,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二是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更好地利用内资。要加强对国内资本的引进与集聚,对一些管理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要加大引进力度,促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