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就业发展战略张车伟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引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昀多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22,大大低于维持稳定人口所需要的2.1的更替水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在这样两个方面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第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大约3亿人口,这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仅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195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到1998年已降至21%,预计到2050年将进一步降至15%,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比重将由1950年的32%下降到2050年的17%。中国人口增长占世界人口增长总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代后期的19.3%下降到目前的15.8%。如果不考虑中国的生育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水平将大大增高。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1984年和1993年的原有水平上下降了0.7,1995年水平上下降了0.5②。第二,人口的快速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人口环境。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所导致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进入昀丰富的时期。目前,和庞大劳动力资源相联系的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是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昀大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说,中国目前所具有的昀大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中国人口快速转变所产生的人口学“红利”。很显然,中国的发展在享受人口学“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与这一“红利”相伴随的成本。简单说来,这些成本突出地体现为人口的快速转变所带来的各种消极的后果。后果之一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过渡的提前完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的人口结构,逐渐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中国在一个相对不发展的阶段而不得不面临着提前老龄化的挑战。2000年中国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7%,按照联合国1956年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如何应对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所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快速转变的另一消极后果则是性别结构的不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简单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E-mail:zhangjw@cass.org.cn.感谢国家统计局崔红艳提供人口预测数据。②肖黎春:《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生育率下降模式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3期。1说来就是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过程中,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不相适应。当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其结果,“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虽然出生性别比的失调不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这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因此,中国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口快速转变的代价却必须被中国自己所承担。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与就业形势(一)人口转变与劳动力数量变化人口快速转变的结果使得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昀为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建立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的昀新预测表明,如果生育率会维持在1.8左右,则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15-64岁劳动力人口来看,2001年到2005年,每年增长数量都超过1000万,这一年龄段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将持续到2014年。从15-60岁人口来看,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净增长趋势只能维持到2011年。从绝对数量来看,15-64岁人口会在2014年达到9.97亿的峰值,而15-59岁则会在2011年到其峰值,其人口规模为9.27亿人。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表3-1:劳动年龄人口和抚养比变化趋势预测(2001-2050)年增劳动力人口(万人)抚养比(%)年份15--59岁15-64岁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20011230.471234.4333.8310.1243.9620021551.411568.0732.1210.2542.3820031389.641360.0230.8710.3841.2420041361.951521.9629.5310.5440.0620051440.231487.5128.1310.5438.672006754.57903.4227.5810.6838.262007556.17793.9027.2210.8338.052008491.50764.1726.9410.9737.912009314.49675.1426.7411.0837.822010213.10616.1726.6311.2737.892011238.60537.5326.5711.4738.042012-35.69445.0426.5711.7238.292013-47.65352.5326.6412.0538.692014-294.65105.1426.8212.4039.222015-367.08-31.6627.0612.9139.972016-84.17161.1027.0213.5040.522017-332.73-186.1727.1314.0041.132018-33.18-13.8127.0114.7841.792019332.69-171.6726.9015.4742.372020179.96-177.2526.7416.3143.0622021483.67-58.2126.5117.1543.662022-371.58-178.0626.2617.8244.072023-975.0814.0025.9018.6444.542024-591.92401.2225.3919.2344.622025-607.93293.4624.8619.3744.232026-577.64599.4624.2319.6543.882027-283.26-222.6623.8019.5643.362028-844.88-839.3223.5320.4343.962029-630.05-547.0723.2222.0245.252030-952.40-650.0123.0023.2046.212035-557.64-1163.0723.1229.4252.542040-449.25-660.3024.3035.4859.782045-586.01-433.4524.5837.4862.062050-1048.86-516.4224.0439.3663.40中国人口快速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有利环境突出地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的下降上。一般来说,生育率的下降会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和老年抚养比上升。如果把0-14岁人口占劳动力人口(15-64岁)的比例定义为少儿抚养比,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定义为老年抚养比,则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人口快速转变的使得少儿人口抚养比快速下降,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不断上升,但上升的速度远远低于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的速度,其结果,总抚养比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参见图3.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901994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2026203020342038204220462050年份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图3.1: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1990-2050年)(二)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矛盾人口快速转变的结果使得中国目前面临历史上劳动力资源昀为丰富的时期,这极大地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从现在开始的今后10年是人口转变的“红利”昀为丰厚的时期,但如3果无法为新增的劳动力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则必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其后果不仅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庞大的失业人口和不断增长的贫困,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威胁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几十年之后,中国面临的将会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社会,今天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届时的老年人口,给这些老年人口提供保障的答案显然要从今天的就业机会之中去寻找。面对如此巨大的劳动供给压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并应对不断加剧的失业难题,已经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中国城镇的就业压力还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加速流动。以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流动设置了制度性的障碍,使得劳动力的供需在城乡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的不平衡: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富裕劳动力,而对这些富裕劳动力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和发达地区。因此,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找非农就业机会而不得不向城镇流动。图2.2描绘了1997年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变化情况。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前后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在2000年之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定义为离开本乡且在外地居住超过3个月上者,而在2000年之后的定义则为离开本乡且在外地居住超过1个月上者。因此,从1999年到2000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有一个较大的跳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统计口径的变化。不过,当考虑了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趋势。随着农民在土地上获取收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困难,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在2002年,离开家乡到外地寻求工作机会的农民达9400多万。(参见图3.2)3890493652048840896194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万人)图3.2: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情况虽然农村外来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并不构成绝对的竞争关系,因为人力资本、机会成本和保留工资方面存在的差异,城市中外来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工作,但是,随着外来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进入到城市人口就业的传统“领地”将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城市劳动力而言,来自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城镇下岗和失业又极大地加大了中国的就业矛盾。1998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要求企业通过下岗分流的办法用3年时间完成对富余人员的精简。在3年的过渡时期,国有企业要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3年之后,企业的富余人员要按规范的方式通过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来进行,其再就业要靠劳动力市场来实现。到目前为止,4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从总体上讲已经进入“并轨”阶段。1998年至今,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近2700万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已从7100万减少到5000万。虽然部分下岗职工能够实现再就业,但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无法找到工作。1998年,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率为50%,但到了2001年,再就业率降低到只有30%左右。(参见表3-2)。表3-21995年以来下岗和再就业情况年度全国下岗人数国有企业下岗人数全国累积下岗人数国有企业累积下岗人数国有企业再就业人数再就业率199556350383683824199681479985419636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