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讲如何写出考场好文章?——申论大作文总结1、立意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死扣句子为什么你的文章立意总是会跑偏?为什么感觉自己也理解,但是却写不出来?总思路1、精读给定句子所在材料,理解句子含义句子中要素关系分析视角2、结合通篇材料,明白文章主题的社会背景、大政方针。——开头、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视角提炼出文章主题、总论点,确定文章的结构。3、优先结合所在材料,提炼分论点。如果所在材料找不到足够的分论点,则结合通篇材料提炼。通篇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在分论点的论证上。经典句子,也可以精炼、改写后用在文章中。————思考:1、与解释类题目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2、先学会“抄”材料,再说“原创”。当你无从下笔时,站长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你没有处理好总论点与材料的关系,你的总论点有偏差!第四题:“给定材料7”提到“无论社会、企业还是个人,学会奔跑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紧盯目标,却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和自己的灵魂,还真是件遗憾的事。”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言语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材料7有研究显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感觉“最累”,这也往往是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企业扩张最激烈的阶段。这个时期,劳动者普遍工作疲乏,呈现出过劳状态。当前,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劳动者的工作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这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加入加班行列,结果就是这一群体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累”是一种现实状态,但同时也是一种心态,不少白领,工薪一族,把物质看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过于注重物质而忽略精神,结果就是被物质所累,为房子、车子、位子奋斗一辈子,在不知停歇的奔跑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忘记应该等等自己的灵魂。消除“累”的现实状态,当然需要各种劳动法律法规条文紧跟而上,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报酬权,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充分释放制度的红利,为民众的生活、福利兜底,而要消除“累”的心态,无疑更需要人们学会放下、放空,以更自由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个人,学会奔跑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紧盯目标,却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和自己的灵魂,还真是件遗憾的事。材料6: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和建立专门的疏导机制,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价值观方面解决问题。……B是一家心理诊所的心理医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就对她如何认知和面对生活中的缺陷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湟水的河床发现一个没有了下半截的彩陶罐子。他俩在河沟里的陶片堆里一块块翻找,试着把陶片对上罐子的断口。彩陶罐渐渐地复原了,但是最后还缺腹部的一块始终没有找到。”B沉浸在对小说情境的回忆中,“我记得女主人公一再感叹:‘多美啊,可惜碎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从此这部小说就教会我一个道理:生活原本可能正是美好与残缺的统一。”B对记者说:“我特别高兴加拿大女作家门罗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年我很欣赏她的一句名言:‘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我也总是想把这种幸福观传达给我的每一个病人。”B称自己也同样是在经历过心理躁动、人生观迷茫之后,才慢慢形成了对人生和幸福的理解,“治疗病人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诊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在某个阶段面临心理问题和价值观的困惑”。在采访临近结束时,B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一提起价值观,似乎总被人嗤笑,但是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其实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密切的关联,也往往决定于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体认。”第五题: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材料5: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美丽善就如同水一样。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题目:“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800~1000字。材料6: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宁夏考察团的成员之一,作家F来到了宁夏。在雄浑的贺兰山前,一幅幅原始古朴的岩画激荡着他的情绪。F看完贺兰山岩画,内心颇有感触,他特意为此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逝去的无形无迹的光阴被镌刻进一幅幅粗朴的岩画中,F说:“远古先民以默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贺兰县的皮影戏同样也令他感慨。他认为,贺兰皮影戏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古迹”要素保持得非常好,表演皮影的民间艺人张进绪有优秀的禀赋,声情并茂,其家族式的传承则保证了皮影戏架构完整。道具乐器等“老家快”也仍保存着。很难得,政府应把贺兰县的皮影戏当宝贝保护,他说。谈到宁夏的文化发展和保护,F认为,经过深厚积淀的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都是本地独有的文化优势。从这点来说,保护文化是第一位的,不要子孙后代还没有了解,独有的文化就已经消失了。保护文化必须投入资金,宁夏文化首先考虑的是做精做细,只有文化做精,才有强大的可能。作家F被人誉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人”,对此,F说:“这源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F认为,物欲横流更容易导致精神被轻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受着精神价值的淡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守民族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显得尤为重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含的精神:“我们现在所要保护、抢救的也是中华文化的神。如果我们不抢救自己文化的神,那么我们玩来玩去还是玩洋人的神,就没自己的神了。”F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直存在困难,但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初期的困难是你的声音没有反响,像在空气里呐喊,没人回应。现在好了,上上下下都有了反响。但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又被政绩化,表现出来往往是在“申遗”之前狠下功夫,“申遗”一旦成功反而不用劲了。因为不少地方喜欢做面上的、能够很快出效果的事情,而“申遗”以后日常的保护则与政绩“脱钩”。实际上文化遗产更需要“申遗”之后的保护,F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是不应该只是由政府保护或专家保护,因为文化是属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动才能保护好,全民保护是个关键。还有一点就是科学保护,无论是“申遗”前后的保护,还是后来的资源开发,只有从学理上和科学性上拿出一整套的方案,遗产保护才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方面的,比如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等,但科学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当国人开始普遍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问题,其间或许昭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性文化遗产之间的差异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学、美学、人类学、艺术或科学观点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名胜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才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感,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搭建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问题四:“给定资料6”中提到:“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字数1000~1200字。材料六2011年,全国美术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担心:面对国内美术馆缺少固定陈列、展品参差不齐的现状,观众愿不愿意走进去?即便走进去了,在公众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怎样吸引他们驻足?2012年开始,文化部每年组织推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除以国家重点美术馆为代表的一些大型综合类美术馆每年都推出重磅展览之外,还有一些地市级甚至县级的基层美术馆也积极参与其中。参与的美术馆多了,藏在深闺的作品露脸频繁了,公共教育与推广的手段也丰富了。各美术馆打破自身馆藏资源局限和束缚,加强合作,惠民措施层出不穷。像C省美术馆的“水印年华——省美术馆馆藏版画作品精选”巡展至西部多个省,某着名画家私人艺术馆的“艺术回顾展”巡展至公立美术馆,都吸引了大量观众;D省美术馆将展出的所有馆藏精品用微信平台展现,方便观众查阅、分享和收藏,吸引了3500余名观众参与。5年来,“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共推出展览150余个,展出藏品近18000件(套),观众总量约800万人次。无独有偶,从2017年9月28日到今年2月,深藏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268件文物也“移驾”首都博物馆,接受公众的检阅,这也是养心殿文物首次“出宫”。很多人都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想细看养心殿的文物,再也不用趴窗户了。”大批珍贵文物走出故宫,不仅仅是博物馆系统内部的一次完美合作,还有着更为深广的意义。即文物不再一味地深“藏”不露,矜持内敛,而是正在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越来越亲民的路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一流的博物馆并不在于藏品有多么丰富,而在于人们要有机会看到这个馆里珍贵的藏品,并将博物馆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从中汲取有助于现实生活的灵感。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堂前燕”,可谓比比皆是。如公众像“追剧”一样密切关注海昏侯墓的考古挖掘。无论是展示时间,还是展览手段,均创下了纪录。这样的努力,既是一种文化普及,也是一次全民性的价值提升。遗憾的是,从全国范围看,文物休眠的情形不在少数。由于资金缺乏,在许多县级文保所,众多国宝级文物多年深藏在地库之中。有些文保所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仓库都没有,大量宝贵的出土文物就随意堆放在地上,令人叹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高达76万处,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4000余处。这里面有多少文物常年深藏“冷宫”、不为人知?听任文物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文化浪费。而国内不少地方,虽然也建起了宏伟富丽的博物馆,但由于理念的落后以及过度保护的错误意识,能够展出来与公众见面的文物仍十分有限。文物就应该走出封闭状态,接受公众的观赏,让公众共享。一个人若有幸在众多传承有序、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精品中获得滋养,也一定是受用终生。正如一位知名学者所言:“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