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的反思,发现中国城市对于灾害的应急规划存在严重问题。通过借鉴参考文献中的实用的方法和原则,对城市抗震减灾应急规划和城市洪泛应急规划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关键词:城市应急能力;城市规划;城市应急规划;认识;城市抗震减灾;城市公共场所;地震应急避难所;城市社区;城市防洪减灾;城市水系;城市河道;规划Abstract:BasedonChina'snaturaldisastersinrecentyearsinChina,thereflectionofthedisasterthatcityforemergencyplanninghaveseriousproblems.Throughusingthemethodofpracticalreferenceforurbanearthquake,andtheprincipleofemergencyplanningandurbandisasteremergencyplanningigapomethodsandprinciplesbriefly.Keywords:Urbanemergencycapability;Urbanplanning;Urbanemergencyplanning;understanding;Urbanearthquakedisastermitigation;Urbanpublicplaces;Earthquakeemergencyshelter;Urbancommunities;Theurbanflooddisaster;Theurbanwatersystem;Urbanriver;planning引言2008年1月12日至2月3日持续的大雪和冻雨,使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受到了50年不遇的持续雨雪、冻雨等自然灾害。受灾人数过亿,并造成电力中断,水管爆裂,十多个机场、众多高速公路关闭,导致人员物流阻滞等连锁反应。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数以万计的建筑物坍塌损毁,以致伤亡惨重,企业经济损失愈人民币2000亿元。2010年5月到今天,南方水灾不断,南方9省一千多万人遭受水灾之苦,部分航班、火车、汽车停运,目前为止造成经济损失达400多亿人民币。在这些事件当中都暴露出我国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应急能力的规划存在严重问题。由于城市的恣意自我生成,从而当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真正突发时,中国城市大多没有应急预案,没有应急场所,只能靠临时动员。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对城市应急能力的长期忽视,对公共空间建设与维护的淡漠,加之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将使得城市系统更为频繁的应对各类紧急事件。【1】正文1.对灾害应急规划的基本认识从目前掌握的参考文献中,可以得知对城市灾害应急规划有如下的基本认识:1.1灾害应急规划(以下皆称规划)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规划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时间上的终点的行动,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一个过时的规划比没有规划还要糟糕。1.2规划应建立在对未来情况合理估计的基础上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预期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选择适当的解决办法两部分。规划并不企图防治各种情况的发生,而是寻求处理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办法。【2】1.3规划的目的在于采取正确的措施规划有时被认为是一种提高对紧急事件反应速度的机制,但是正确作出反应比提高反应速度更加重要。1.4规划应该合理的预期人们在灾害中的行为规划应当根据人们在正常环境下的一般行为估计他们在紧急环境下可能采取的行动,而不应该预期人们在灾害发生时急剧地转变他们一贯的行为方2式。1.5规划应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规划者应当知道灾害发生时实际将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规划。【2】2.关于城市对一些自热灾害应急能力规划方法的探讨2.1城市抗震减灾应急规划2.1.1城市公共场所的抗震减灾应急规划城市公共场所对地震的应急规划主要是建立地震避难场所和灾民疏散避险通道,以及救灾物资供应点。在公共场所内设立多种防灾标志牌(如避难场所标牌、避难场所道路标示牌、紧急逃生路线图、紧急出口、抢险救援等等)。2.1.1.1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1)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与城市现状和长远规划相结合。(2)因地制宜,结合空地的分布和人群疏散的需求,将空旷场地赋予避险的概念。(3)平灾结合,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等建成具备平时美化环境、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而在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配备所需的设施、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的综合体(4)均匀布局,及就近原则,使市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5)安全的原则,即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危险品,地下断层,易发洪水和塌方的地方。(6)快速通畅的原则,结合本市可利用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3】2.1.1.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设计要求(1)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将一定规模的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列为应急避难场所。(2)应急避难场所要有一定的面积,一般以1万平方米以上为好。(3)要保证有两条以上的应急疏散通道,并要保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4)应急避难场所附近的重要路口要设置明显标志牌,为灾民提示疏散方向、位置和应急设施。(5)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防灾应急生活和指挥工作功能。【3】2.1.2城市居住区的抗震减灾应急规划1997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都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设为减灾的基本单元。事实证明,今天再不关注社区的安全减灾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无从谈起。【4】2.1.2.1城市居住对抗震减灾空间的规划(1)要有合理的人均空间的标准。3(2)空间结构即布局要科学,利于使用,满足居民抗震疏散避难、自救互救的行为特征需求。(3)居住区内的疏散避难场地要符合就近原则,便于居民互相照应并处置家庭财产处理家庭事务。(4)居住区内的疏散避难场地要符合安全原则,要适于居民短期驻留避难,避免受到震时一些意外伤害。(5)居住区内的疏散避难场地要有方便的交通通道,便于及时展开自救互救。【5】(6)优化居住区内的开放空间结构改善小区内抗震有效疏散和避难空间。(7)居住区内重要公共设施宜集中设置,以减少周围建筑坍塌等不利影响并综合提供开放的空间用于疏散、避难。2.2城市洪泛灾害应急规划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专业规划,城市防洪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安全,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用地布局和环境建设,是大多数城市防灾面临的首要问题。2.2.1城市水系的规划2.2.1.1要合理利用土地,即城市建设不与洪水争地,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开洪水蔓延之处、低洼积水区域,将这些用地作为公园、湿地、湖泊等。这样这些生态区域对调蓄洪水、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很大的作用。2.2.1.2在规划中要将雨洪资源化利用,要采取措施将雨水截流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流量,并补给地下水资源,将洪水资源化。【6】2.2.2对城市河道的规划2.2.2.1对于城市河道上游、城市郊区用地比较宽松的地段,建设成为不仅达到防洪标准而且满足河道的景观需要的生态型河道。2.2.2.2对于下游市中心段,由于用地紧张,应在尽量使其呈现自然形态的前提下,采用混凝土、浆砌石护岸,并在岸边种植常春藤植物美化河道。2.2.2.3对于现状被棚盖的河道,由于淤积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洪,规划时可考虑整治为开敞型河道。【7】结束语城市灾害应急反应规划对减轻城市灾害损失意义重大,制定出良好的规划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们面临的任务。本文借鉴了所掌握的参考文献中关于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规划中的一些实用的方法与原则,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上反映了规划者对规划的认识。对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的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朱晔.中国南方雪灾考验城市应急能力[J].时代建筑,2009(1):8-9【2】张显东,沈荣芳.澳大利亚城市应急反应规划研究[J].灾害学,1996.3(1):68-714【3】修济刚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防灾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1-5【4】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3(1):5-10【5】游壁菁.从都市防灾探讨都市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以台湾地区台北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5):74-79【6】于卫红,催毅.城市防洪规划的理念转变——从改造到适应[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3(2)55-58【7】乔治·哈格雷夫斯.洛杉矶河专题设计——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