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2第一节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第二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第四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主要内容3第一节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4一、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5至今没有一个确切并得到共识的管理学定义H.法约尔: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H.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L.西蒙: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P.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国外管理学家(一)管理概述6管理是管理者在多变的客观环境下设法运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全部过程。国内管理学家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协调。成思危教授周三多教授7理解管理学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和领域,成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管理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一二三、扛上肩,一二三、齐步走”·8(二)管理的基本职能创新在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计划创新控制领导组织9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控制领导组织计划创新计划控制领导组织创新10(三)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对于管理科学的领域、基础和层次,目前在国内外管理科学界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成思危教授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数学行为学经济公共政策和机构管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的构思管理科学11以交通管理问题为例:从A点到B点,怎么走最近?必须将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相互结合起来综合灵活运用三个基础数学行为学经济数学:最短路径。行为学:即使所有的驾驶员获得完全对称的信息,各人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择路行为还是不可预测。经济学:应该对所有驾驶员提供路况信息,通过广播或GPS,让大家都知道路况,平等自由地选择路径,最后达到一种广义成本上的均衡状态,任何人都不能从个人路径的单方面改变中获益。12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三个层次基础管理:指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职能管理:在基础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于某一特定职能,比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最高层次的管理是战略管理,综合基础和职能管理,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变化对本组织的影响,制定自己的对策。13三个领域公共政策和机构管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管理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14二、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15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简介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至今有100余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丛林阶段16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16古典管理理论17泰勒(FrederickTaylor,1856-1915),也译泰罗,美国人。是科学管理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人称“科学管理之父”。代表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泰勒的科学管理18泰勒的铁锹实验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过有名的铁锹试验。当时公司的铲运工人拿着自家的铁锹上班。这些铁锹各式各样、大小不等。堆料场中的物料有铁矿石、煤粉等。每个工人的日工作量为16吨。泰勒发现,由于物料的比重不一样,一铁锹的负载大不一样。如果是铁矿石,一铁锹有38磅;如果是煤粉,一铁锹只有3.5磅。那么,一铁锹到底负载多大才合适呢?经过试验,最后确定一铁锹21磅对于工人是最适合的,泰勒针对不同的物料设计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铁锹。以后工人上班时都不自带铁锹,而是根据物料情况从公司领取标准铁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堆料场的工人从400~600名降为140名,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提高到59吨,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19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方法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泰勒的主要观点20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①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②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③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①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②实行职能工长制。③进行例外管理。泰勒制的主要内容211908年,福特推出的T型车流水线大规模生产(1913年)科学管理实践结果22重要性: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为管理理论的系统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并被借鉴到其他非工业组织中。局限性: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而且由于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工人担心工作机会的减少和裁员,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评价23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长期担任一家大型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被后人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管理过程之父”。著作:《管理的一般原则》(1908);《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国家管理理论》(1923);《公共精神的觉醒》(1927)第一个提出管理教育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管理的14条原则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4企业技术商业管理财务核算安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的五要素经营与管理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安全活动指设备和人员的保护;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核算活动指成本统计核算;财务活动指资本的筹集和运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种职能活动25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队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注:统一领导:围绕同一目标的所有活动,只能有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统一指挥: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命令。26第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企业的全部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倡导和推进了管理教育,第一次论证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阐述,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两块坚实的基石。与泰罗不同:泰罗是从底层开始关注的是车间的工人和生产管理;法约尔由于位居企业高层领导几十年,长期管理大企业,他的管理理论是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一般的管理原则和方法。评价27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发表过著作《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8韦伯的贡献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成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2829特点:1.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强调以物质利益为中心,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贡献:建立了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基础,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局限性1.对组织中人的因素的研究不够,一般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2.忽略或较少地分析有关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问题。3.对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协调问题以及为贯彻各种管理职能提供服务方面较少涉及。古典管理理论评析30梅奥(1880-1949),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美国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科学家。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311924年-1932年,梅奥领导了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开创了组织行为科学研究的先河。代表作:《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32试验背景(直接原因):–金钱的刺激和严格的控制逐渐失去应有的作用。试验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8-1928.4)大规模访谈(1928-1931)接线板接线工作实验(1931-1932)霍桑试验33第一阶段:1924-1927年工场照明度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是否有影响,即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有无直接因果关系。方法:是将挑选出来的工人分为二组,一组为“参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将实验组的照明条件作各种变化,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试验结果:两组的生产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且没有什么差异。结论:照明度与生产效率无直接因果关系。34第二阶段,1927-1928年工资报酬与其它工作条件的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目的:研究福利和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是否有直接影响。方式:挑选了六名女工进行试验,改变工作时间长短、工资支付方式、劳动条件(进茶点、放音乐等)、管理作风等。实验结果:发现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提高的。结论:管理作风最能改变产量,其它因素对生产效率没有特别的影响。35原因分析(女工的回答)•我们有一种实验的紧张感•实验中没有人监视我们,说闲话没有人叱责•你们对我们的健康很关心,我们有一种满足感•什么事都同我们商量,我们象也参与了实验36第三阶段:1928---1931大规模访谈试验。目的:探究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方式:对工人进行了2万多人次的访问谈话。初始想法是要求工人就管理的政策、监工的态度、工作条件等问题做出回答,但工人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而想就提纲以外的问题发表意见。后来不规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访谈者的任务就是让工人说话。结果:虽然工人的工作条件或报酬实际上并未得到改善,但工人对生产的态度有了大大的改变,产量也随之提高。结论: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37第四阶段,1931---1932接线试验目的:证实在工人中存在着一种对工人工作态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的非正式组织。方式:让14名男工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工作,并分成3组,构成正式组织。结果:14人定额为每天焊接7312个接点,大部分工人只完成6000-6600个接点。工人故意限制产量的原因:工人偷懒、害怕失业、保护落后工人等结论:①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非正式组织②工人对待他们不同层次的上级持不同态度38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结论: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职工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工作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39行为科学学派的其它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3940人们最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