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A卷)一、简答题(10*8,其中任选8道)1.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有什么特点?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依据他们的理论,承认收入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弊端,争取一个趋向于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他们主张的一个政策目标。但是他们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决不意味着取消利润,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任何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都需要一定的投资,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利润是保持不断投资的动力。所以,他们所要争取的收入均等化,不过是一种保持企业资本家利润而使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的改良主义政策。其次,他们认为真正的凯恩斯政策应该既要维持高度的就业水平和增长率,更要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内容。因此,他们提出要实行凯恩斯提出过的对投资进行社会管制的政策。对于如何制止战后通货膨胀,他们反对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而主张实行某种含有调整收入分配意义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主张,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然都是难以实现的。新剑桥学派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收入分配理论,并根据它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以社会政策为基本内容的政策主张。其特征:一是把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的首要地位;二是主要依靠社会政策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其提出的主要政策主张,可分为短期调节措施和长期措施。两个剑桥方法论之争中的新剑桥学派的特点新剑桥学派在理解凯恩斯理论的问题上与新古典综合派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在方法论的论战中,该学派表现出理论分析的特点。(1)以历史观代替均衡观。新古典综合派从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寻觅补救凯恩斯经济学之术,它把后者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前者的微观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在方法论上基本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均衡观念,并糅合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观念。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虽也谈到不确定性和预期,却是轻描淡写。他特别强调的是均衡及其稳定性,确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一般均衡的制度,是一种逐步接近均衡的价格和生产的制度。他的微观经济分析,基本上就是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及其引申而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他的宏观经济分析,则强调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所以,均衡观可以说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新剑桥学派严厉地指责新古典派背弃了凯恩斯的历史观,该学派的旗手琼·罗宾逊指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和现在说来,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这后两句话,是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的基点,所谓过去是不能召回的,即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种事件均有着历史与制度的根源。所谓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即要考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为未来实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2)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理由,反对综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新剑桥学派的观点是:新古典综合派采取的是返回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均衡论传统去,用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市场分析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于是就拼凑起一个杂种的宏观--微观理论。在这里,似乎不仅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状态的,而且每一个个别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所以,这种分析的实质是,综合已经回到凯恩斯以前的市场均衡论的传统上去。这完全破坏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2.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业理论和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帕廷金非均衡失业理论:1965年,帕廷金在他的著作《货币、利息与价格》第十三章“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模型运行”中,分析了非自愿失业问题。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真实工资过高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帕廷金则认为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来源于商品市场上的非均衡现象。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1克洛尔双重决策规则的贡献在于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纳人了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当各市场处于完全出清状态时,商品市场的意愿需求等于有效需求,家庭在进行购买和消费时,唯一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P)2、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当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就要考虑有效劳动供给问题,即他们的消费决定于其劳动收人,而劳动收入又可以表示为真实工资与有效劳动供给数量的乘积,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L*.W/P)3.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什么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命题:①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如人们的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还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0.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1963年第1版扉页)②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③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德曼认为,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1.公开宣布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2.长期采用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弗里德曼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其单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而不是维持某一失业率或其他什么目标;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控制指标,而不能盯住利率汇率、物价或其他经济变量;货币增长率一经正确订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因长期经济波动或其他因素作随便调整。只有切实坚决地实施单一规则,才能有效地稳定货币,克服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和失误,赢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真正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对此,弗里德曼是坚信不移的。4.略述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消费者主权,抨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②根据滞胀的现实,建立一套比较独特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从货币因素开始,彰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失业和通货膨胀读由此引起的。③为了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提出了对现行资本主义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变匀理论和政策主张。建议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用私营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④崇尚个人自由,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最好制度,而实行力是理想社会的重要保证。⑤认为国际垄断一旦取代了自由竞争,就会引起国际冲突,因此应组成经济自由主义超国家机构,实行世界一体化。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绝对的个人主义,同时,他还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及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计划经济和集体化思想是使个人“通往奴役的道路”。他的一些思想和主张,比如强调国家法治,坚持私有财产的保护以及机会平等等,对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有很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其中就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又将为我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提供哪些启示。5、简要评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分歧。第一:市场是否能够出清。新古典认为市场竞争的存在使得市场能够随时均衡;新凯恩斯认为由于菜单成本、效率工资等问题导致市场没法出清,所以才有经济危机。第二,宏观政策是否有用。新古典认为大家存在理性预期,反正你政府做啥大家都能预测到,而且市场能有其的均衡,所以宏观政策没用的;新凯恩斯认为,市场不能均衡,所以政府要出面解决才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