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资料(中级导游证考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二)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2、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3、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5、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一)简述夏以前:尧舜“禅让”公天下“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研究流派:“学理易”探究易理“术数易”发展占筮(shi)之术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其一:八卦易学体系八卦(传伏羲创):乾、坤、坎、离、艮、兑、震、巽自然事物和现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其二:阴阳五行体系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五行为:金、木、水、火、土相克:金→木→土→水→火→金相生:金→水→木→火→土→金墨家:春秋时墨翟(di)创“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兵家:春秋时孙武;战国时孙膑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孙膑兵法”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二)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1、孔子学说(春秋末期)(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3)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2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1)战国孟子“仁政”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汉代董仲舒“谶(chen)纬说”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宋明理(心)学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4)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三)道家思想流派道家:春秋时期创始人老子战国时期以庄子为代表魏晋时期“玄学”“贵无”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有”派:p22(道教与道家不同,道教借《老子》为《道德经》,把道家学术思想改变为宗教神学)1、老子思想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关键在于“道”。p19:“道”的主要内容:“道”是宇宙本源,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改变而制动胜强而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辨证思想。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2、庄子思想“自恣适己”,“无用之用”之道,“庄生梦蝶”“超世”、“顺世”、“游世”(四)佛教思想流派1、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2、净土宗和禅宗的要义净土宗: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3、魏晋时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格局3专题二、宗教文化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二、中国的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经典与制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汉地佛教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2、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3、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1、四圣谛(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3、三法印“诸行无常”: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萨迦派:又称“花教”.因地处西藏萨迦而得名。噶举派:又称“白教”.噶举意为“教传”,师徒相承,口语传授。格鲁派: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者”,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摆坝派:主张在山野修行,静心忏悔、戒荤、不求他人施舍。摆孙派:主张僧侣不必戒荤,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舍。1、大藏经(三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2、佛门制度:一、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4(1)表现在词汇学方面a.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用来表达佛教义理,如:心、空、真、关、定b.为译佛典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缘起、法界、真如。c.根据佛教观念创新的词,如:万劫难复、狂禅、回光返照。(2)佛典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饰形式。如颠倒词序、颠倒语序、排比句法等。(3)语音学方面切韵的发明,四声的发明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诗歌方面:盛唐后禅宗发达,文人多兼容儒释,在诗文中平添一份脱俗逸趣。(2)小说方面:佛教为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或直接提供了故事来源,或启发了作者的艺术构思。(3)说唱文学方面:僧徒传教使用读、唱结合,导致通俗文学中说唱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三、佛教对中国其它艺术的影响(1)建筑:寺院采取宫殿式建筑,其间有宗教性的装饰点缀。(2)雕塑:佛像塑造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圆雕艺术融为一体。(3)绘画:中国传统的线与墨与外来的面与色不断交流,不断出新,改变了中国绘画的面貌。(4)音乐:佛曲与民间乐曲、宫廷乐曲交融互采,渐渐形成了具有“远、虚、淡、静”风格的中国佛曲。三、道教(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简况1、道教的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2、道教的产生和确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3、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4、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5、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各道教创始人或著名人物天师道(五斗米道):张陵(东汉)太平道:张角(东汉末年)新天师道:寇谦之(北魏)茅山上清派:司马承祯、吴筠(北宋)太一道:萧抱珍(金代)全真道:王重阳(金代)(二)道教教义简介1、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2、道教的重己贵生论3、重玄学派的有无双谴论(三)道教的经典《道藏》《道藏》的价值1、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2、是历史上医疗卫生、养生经验的总结3、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冶金技术的重要史料(四)道教的修炼和服食1、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2、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3、道教的服食:以服气为主(五)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在中医医学方面的道教人物:华佗:麻沸散、五禽戏葛洪:《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陶弘景:《肘后一百方》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5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孙思邈:药王2、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世界级成就:道教以浑天说解释宇宙结构郝大通精通历算赵友钦:《革象新书》3、在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相关4、有关道教内容的著名小说:《三言》、《两拍》、《封神演义》、《四游记》、《吕仙飞剑记》、《韩湘子全传》5、道教诗人:王勃、王绩、张九龄、李白、李贺、李商隐6、词牌名称:瑶池宴、解佩令、华胥引、献仙音7、永乐宫绘画8、晋祠雕塑9、民俗活动:寻龙辨脉、立向、察砂、观水、点穴四、中国的伊斯兰教(一)、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简况1、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唐高宗永徽二年传入中国,传播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目前主要为回族、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所信仰。(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教派1、宗教信仰——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仰经典、信仰后世、信前定。2、宗教义务——“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3、善行(三)伊斯兰教的经典1、《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指导思想2、《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录》,每部完整的圣训都包括了传述的线索与传述本文这两部分内容3、《圣训》可以理解为《古兰经》的补充与解释五、中国的基督教(一)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传播简况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第一次:唐贞观九年(635年)第二次: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第三次:16世纪的明清之际第四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会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二)基督教的教义1、“三位一体”是它最基本的信条。2、基督教相信教会是由基督建立起来的,是“基督的身体”。3、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三)《圣经》1、《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2、《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圣书,包括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经典继承而来的。3、《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个部分。6专题三、建筑文化一、建筑文化概述•中国建筑文化地位: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文化形式:“土木的史书”(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1、雏形期(夏-春秋):a.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干阑式建筑为主b.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c.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以版筑法为主,已具一定法则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a.秦汉统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总体风格豪放朴拙;木结构趋向完善;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为主b.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观大盛。3、成熟期(隋-宋):a.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b.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c.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4、总结期(元-清):a.规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丰富、分布更广、数量更多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c.民间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大大充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