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1、基本内容:通过青少年公共意识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拓宽中小学德育工作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重点和难点:如何结合地区实际开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社会公共意识的校本课程;如何利用这些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无。三、公共意识培养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共意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对这一目标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当有所增强,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将中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作为校本课程之一来重点开发。这对三亚市中小学校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校本课程多样化。按照《新课程标准》推出的国家和地方的新课程,一改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但不可否认也留下一些教育的盲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要在填补这些盲区上发挥积极作用。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综观三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从今年九月份启动以来,各区镇中小学校积极响应,风风火火地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如火如荼。但仔细一看,各学校在推进新课程上明显存在内力不足,突出表现在开发校本课程上内容单一而缺乏生气,还不能真正起到校本课程应当发挥的效用。相当一部分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与当地经济联系、辅助学校发展第三产业的课程,如花卉培育、果树栽培等,而对中小学德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却很少涉猎;将校本课程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挂钩,有很好的实用性,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中小学德育应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其重要地位必须一以贯之。以培养中小学生公共意识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推出,有利于弥补这一空白,形成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硬件软件一起上的良好格局:既开发与当地经济联系的校本课程,也开发有利于培养中小学德育的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多样化。2、丰富中小学德育工作内涵。良好的公共意识是每个人应当具备品质和道德操守,也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小培养广大中小学生良好的公共意识,有利于塑造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活泼成长,进而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提高其作为一名公民对社会的贡献度。缺失培养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公共意识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中小学德育工作不再是浮在各项工作表面的东西,而是进一步具体化,更有针对性,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涵。对于在三亚这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中长大的青少年来说,加强公共意识教育,意义更为深远。3、有利于推动城市人文建设。三亚升格地级市迄今有十五年的历史,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但城市人文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市民公共意识淡薄:乱丢脏物、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十五期间,三亚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把三亚建设成为四季花园的名花区,中国人度假胜地的高尚区和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和生态旅游城市放到很高的位置,以此吸引海内外大企业、财团来三亚进行长线投资。实现这一宏伟战略,最为关键的是要积极营造城市人文环境,让每个市民都来关注这座新兴的城市,呵护这座新兴的城市;最要不得的是对其公共场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损坏。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要加强广大市民公共意识教育。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推进,而市民公共意识需要的是激励和唤醒。把公共意识培养作为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由学校带动学生,由学生带动家长,由家长带动社区,整个社会都自觉地接受公共意识教育,遵守城市公共秩序,以良好的公共意识为这座城市的人文建设添砖加瓦。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工作进度计划。)课题负责人张文昭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具体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亲手主抓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并相应承担省、市、区的部分课题的研究,致力于青少年公共意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每个课题都严格地按照程序,周密地部署,制定详细的计划,狠抓落实工作,每次有关青少年德育的教科研活动都尽量参加,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课题组起到统帅和指向性作用。教研室副主任语文科组长陈鹏程、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员罗禹、英语教研员张艳玲三位老师的学历均达到本科以上,年轻有魄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对内外交流研究的优势,这对课题研究的质量至关重要,有充足的科研时间保证。詹达龙、苏盛伟两位校长都是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十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都曾有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发表或荣获省级奖项;他们在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当中担任重要角色,包括成立课题实验班,确定实验老师,以所在学校为试点,协同做好本课题的落实工作。蔡春欢、王献春、张卫胜三位教师都是专职教师,教龄均在八年以上,每个教师都任了2-3个班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本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中,他们将负责各自的学科实验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实验策略的操作执行,调查问卷和测试数据的搜集与初始化处理,对偶学生的跟踪调查和记录,各期实验成果的改造实施,教学随笔的记录等工作。总之,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精明强干,有极大的工作热情,且能悉心钻研现代教育理论,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的采集信息的能力,对青少年德育工作倾注热情并能积极探索。另外,我们有懂业务的专家和领导为我们做后盾,我们相信实验会取得成功。教研室还配备专用电脑,图书室有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资料。本地图书馆也拥有大量藏书可供借阅。科研手段:专家指导,深化认识;教师沙龙,自研自培;立足课堂,重在认识;尝试提高,阶段总结;充分发挥数学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作用,进行专题总结。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负责人:张文昭(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及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撰写阶段性及终期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陈鹏程(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张艳玲(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罗禹(思想品德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詹达龙(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苏盛伟(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实验教师:蔡春欢(小学一级教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张卫胜(小学高级教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王献春(小学高级教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三、预期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主要采取应用性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计划一年完成。课题准备阶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1.开题报告和实验总设计2.青少年公共意识培养模式研究3.课堂教学中渗透公共意识的方法研究4.校园内外活动中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及行为养成的实验课题总结:2005年6月研究成果形式:1.研究报告、实验论文2.教案、课堂实录3.示范课、教例评析四、经费预算经费开支项目预算金额(元)1.开题会议费300元2.图书资料费500元3.课题组外出学习费用1200元4.课题活动费(研讨会、评估、结题会)1000元5.课题成果印刷出版费3000元合计:6000元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