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和陕北产业跨越式发展实证研究姓名:尹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指导教师:张小民20080613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和陕北产业跨越式发展实证研究作者:尹路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丁永波区域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08,(12)区域产业创新系统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的过程,合理地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必要构建由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产业创新资金筹集机制、产业创新人才机制、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等几个方面相互协调构成的产业创新运行机制,并分析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2.学位论文刘君宜周口市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2005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三方面的作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内一些区域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如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一些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落后的地区,也可以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来扬长避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南省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而周口市2004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437美元,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4.6%。因此,周口市要在2020年赶上河南省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小康,非得实行跨越式发展不可。构建周口市区域创新体系可能是实现周口市全面小康的一个现实途径。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本文介绍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关概念、功能等基本理论,以作为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石;其次,在考察周口市创新要素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详细论证了构建周口市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回答了周口市为什么要构建创新体系,以及是否具备构建条件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本文从整体上探讨了周口市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包括构建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回答了怎样构建周口市的创新体系;最后,本丈提出了近期构建周口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具体措施建议,回答了构建周口市创新体系应该做哪些具体工作。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本文作出结论:周口市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期刊论文蒋丽萍.王者琦.JIANGLi-ping.WANGZhe-qi从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看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产业选择战略-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一个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如能抓住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并做出相应的承接对策,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做好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和选择,将会极大加速该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选择产生的影响理论为主线,结合对新兴工业国韩国对华产业转移的产业要求和产业优势分析,详细总结了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已经具备的产业基础条件,并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及韩国产业对华转移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方向.4.学位论文徐志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研究2009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西部广大欠发达区域抱着向日本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看齐的美好愿望,按照“东亚模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然而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人们猛然发现“东亚模式”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许多欠发达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跌入了“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企业转移”陷阱。是产业转移理论存在问题还是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偏差?论文对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具建设意义的政策建议。br 在分工演进的视角下,产业转移可以被理解为区域分工动态转换带来的要素流动与重构;产业转移模式的演进方式不是完全代替的,而是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并不断加强,区域产业转移模式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网络模式”为主、“梯度模式”和“雁行模式”为辅的三位一体转移模式已经形成。从基本特征看,三种模式的区别体现在转移客体的细化、转移路径的多样化与实现方式的复杂化等方面;而在落后区域“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视角下,雁行模式与梯度模式在“优势产业培植的难易程度”与“产业的控制权”方面表现良好,而网络模式则在“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契合程度”与“承接产业转移门槛”方面更具优势。经过讨论“三位一体”产业转移模式的可能性、存在性与内部差异性,文章认为,“网络模式”、“梯度模式”与“雁行模式”这三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各具特点而能与不同特性的产业和不同经济条件的区域相适应;于是,我们在经济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产业属性以及区域经济条件来选择产业转移模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r 论文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了实证考察,认为广西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产业承接能力不强和产业链整合不力这两方面原因而难以培植出更多的优势产业。对此,论文认为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招商引资的前期工作(培育产业承接能力)与后期工作(要素整合),而不是招商引资活动本身。具体措施包括如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路桥设施建设以增强产业转移的“硬”承接能力、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以提升产业转移的“软”承接能力,建设主体工业园区以促进企业在园区间的流动与聚集、倡导行业协会制度建设以加强行业自治等等。5.期刊论文沈青.SHENQing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品牌战略的协同演进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7,27(4)区域产业集群的发育过程包含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成长过程.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而区域内强势企业品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的必然结果.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品牌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培养和形成机制,企业品牌集群发展又反过来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知名度,进而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的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是加快区域产业集群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6.学位论文李淑香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2008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趋于加强,产业转移也在国际间和区域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频度发生。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许多国家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以明显看出,产业转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这种要求,区域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区域内部来说,它是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它更是开展区域合作、处理区域矛盾、实现区域双赢的有力手段。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以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为切入点,按照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分析、产业转移河南的动力机制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河南省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把握、河南省利用省外资金的现状和特点、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与案例分析、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以“承接”为主轴展开论述。本论文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是论文的概述,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框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及其思想基础。阐述了产业梯度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理论基础,有关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争论。第三部分: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分析。选择人均GDP(亿元)、GDP增长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元)作为全国经济梯度分析的指标,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经济梯度的现状格局,分析了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第四部分:产业转移河南的动力机制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包括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河南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河南省市场经济状况及“民工荒”等对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河南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效率及规范性、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情况、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河南面临的竞争形式。第五部分:分析河南省区别于其他省份的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和当前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河南省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把握、河南省利用省外资金的现状和特点。第六部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和案例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和承接地的选择,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第七部分:针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之处。7.学位论文王德强藏区产业成长论2007藏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价值凸现,民族文化个性鲜明,地缘政治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而又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发展是一个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问题.产业是区域经济的载体,产业成长是区域发展的中心线索.藏区经济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产业稚嫩,结构单一.如何促进藏区产业成长是藏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藏区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基本命题.本文首次从产业成长的视角揭示了藏区发展的路径与方略,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人们对藏区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藏区的现代化建设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并将丰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以及藏学研究的内容.本项研究独特的视角就在于把藏区的发展理解为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体系由简单到复杂,产业生命力和扩张力由弱及强的产业成长过程.因而产业经济分析的重点不在于以某种先验的标准来评判、选择藏区产业结构,而在于揭示各产业在藏区特定的生态-经济-社会巨系统中的适应性、功能作用和发展潜力;产业经济分析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支配下的资源评价-市场分析-产业选择的范式;从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区域分工与协作、人力资本形成、生态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对区域产业成长进行了考量;此外,本文始终把藏区产业成长置于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分工的宏阔背景中,以及对区内各类经济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功能的分析与定位为基础,来分析判断区域产业成长趋势及其区域产业体系的建构.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采用了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即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来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进行符合客观要求的科学抽象;三是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分析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归宿,全面揭示了藏区产业成长的轨迹、条件、背景、机制、模式,进而提出了促进藏区产业成长的一系列对策措施;四是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五是运用了文献搜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认为体制、机制是影响产业成长最重要的力量,其中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是影响产业成长最基本的因素,产业组织是产业成长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文中以藏区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丰富案例为基础,首先对计划导向型机制和市场导向型机制的作用方式与效果进行了比较,并认为市场导向型产业成长机制的逐步确立,促进了藏区产业规模的扩展.但出现了产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等情势,因此关键是要建立起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