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姓名:李书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学指导教师:赵平安20020101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作者:李书锋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范红凤.马春辉.肖华区域协调发展与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论坛2006,(17)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重大调整,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增长发展战略转变为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风,加之天时地利等诸多有利条件、体制创新先发优势,以及大量外资进入,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学位论文宋瑛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和趋同研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2007本文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等方面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进行描述和分解,系统研究了区位、分工和专业化、要素投入、结构及制度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并证实了我国不存在一种普遍的趋同趋势,而是表现为东部、中部和中西部地区内部的趋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机制,即地区差距形成的系统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促使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区际传递机制的极化效应和城市偏向政策的自我强化机制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差距。总结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是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并探寻西部地区经济和谐增长的路径。最终得出:要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区域政策向强调增强竞争力的新范式转变,重视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果;大力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和一体化,规避和克服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扶植农村地区的生存能力,缩小城乡差距。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和趋同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机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优化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以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目的。3.期刊论文冷观城市兼并: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空降战略--关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路径探讨-上海经济研究2004,(6)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关系到当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欠发展地区既缺乏现代市场制度机制建设,又缺乏现代化生产体系的构建,因而无法充分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各级政府目前对欠发展地区的帮扶力度虽大,但脱离欠发展地区经济起飞的迫切要求,且力量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聚焦功能,同时这种帮扶更多的是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本文提出在我国可以试点由发达地区对欠发展地区城市的合作式兼并,形成更紧密联动关系和共赢机制,借助先发城市的各方面优势,拉动欠发展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起飞.4.学位论文张婷婷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研究2009产业转移作为一类客观经济现象,不仅有利于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而且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以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如何促进产业转移?采取怎样的区域经济政策才能有效的推动产业“西进”?这些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首先回顾并简单评述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对雁行模式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大山模型、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等产业转移理论的重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生机制,并以新疆和甘肃为研究对象就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属西部地区的不同省份由于软硬环境的差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和类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论文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因素、经济活动区位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从直接和问接两方面分析区域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外部作用机制。区域政策不仅通过高度的集中化、明确的目标性和积极的倾斜性,直接优化承接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引导产业向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承接地区转移,而且通过改变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促进大量有相似外部竞争环境的企业发生同向迁移,聚集为产业转移。由此可见,区域政策在引导和推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就产业转移进行区域政策创新是有价值的且可行的。为证明区域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本文以英国为例进行了参照性分析,直接揭示了区域政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作用。以地区特定补贴为代表的英国政府针对产业转移的有关政策以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纰漏乃至政策的不足,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相关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产业转移中的区域政策创新必须把握好优化区域经济环境和扩大产业转移效应这两大支点的结论。据此,我国当前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重点应放在对东部发达地区可能转移的所在产业的企业实施直接援助和对西部需要产业输入的地区实施间接援助两方面。5.期刊论文郑智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0)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东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6.学位论文王琴梅转型期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构建制度创新2006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从理论上说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趋同问题,迫切需要结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尤其是深入探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的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问题。从实践上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型,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十分突出,迫切需要统筹和协调区域发展,以化解各种矛盾。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两个重大转型为背景,以制度考察为视角,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灵魂,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机制探寻以及构建机制的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全文的核心概念“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动态形式“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界定上,本文通过把动态与静态、相对与绝对、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结合起来,从多维的角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透彻的考察,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或“共赢”,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同时指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并非时时都要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时时都要“共赢”,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一段时期突出效率,让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些、获利多一些;另一段时期突出公平,给另一部分地区补偿多一些,二者波浪式前进。只要从总体上看、从动态过程看、从最终结果看,各方面都得到了兼顾,那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协调的,就实现了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或“共赢”。这也就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来历。本文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界定是独特而深刻的,抓住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真实内涵,尤其是“分享式改进”概念的提出,是在“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创新,也可以说是一个新“范式”的发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探寻上,本文首先在综述和回顾区域经济趋同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尽管达到国家和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完全平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各种区域经济趋同理论实际上分别从正面或反面都为我们揭示了在长时期中趋同机制和力量的显著存在。这里,既有经济发展本身的趋同力量,更有制度设计的趋同力量,其中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政府政策干预是导致区域趋同的最重要、最深层次的力量。可以说,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一般机制是把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政府干预机制相结合,而不是只偏重于哪一方。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区域之间是能够趋同的,尽管趋同的真实轨迹很可能是一个曲折的“倒U型曲线”,也就是非均衡协调发展。由于适用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趋同的一般机制在仍然处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的作用将大受限制,所以本文接着又引入“转型期”的概念,同样以“制度第一”的眼光审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现过去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具有区域间的差异性,从而不同地区未能从改革中均等地获益。体制转型进程的地区差异性正是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地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进市场化的大规模制度变迁在各区域的均衡化是转型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这样,本文就从一般分析到特殊分析,比较系统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转型中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的构建上,本文认为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制度变迁进程和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并同时健全和完善政府权威性的以区域经济政策为主的、能够根据公平与效率的主次变化分别支持各地区轮番的超高速、非均衡发展的区域调节机制,在塑造机制的动态过程中保证区域间能够协调发展,这可以称作“边建设(机制),边协调(发展)”。当全国各地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形成了全国市场一体化局面的时候,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机制在我国就充分建立了起来,转型中国的体制转型任务也就完成,转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也就退出历史舞台。可见,构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机制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化的大规模制度创新、制度变迁过程,促进这个过程在全国各地区进展的均衡化,正是转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总体而言,全文以制度为主线,以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灵魂,从概念界定到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又到机制构建,始终贯穿了“制度最重要”的思路,既保持了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见解也是深刻而独特的,是现有研究中少见的,可以说大体构建了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新框架。7.期刊论文郑智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9)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东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8.学位论文谭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2008区域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差距日益扩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构建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来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便是常用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重新分配,上级政府可以有效调控下级政府的财政能力,缩小政府公共服务的差距,进而缓解区域差距矛盾。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产生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急需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国外已有160多年历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部分学者考察了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做法,得出了一些共性特征,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提出了一些完善思路。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考核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绩效,阐述了一些改进对策。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综合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文献也较少,因此,综合探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方式、数额等有较大差别。从世界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来看,比较成熟的有美国的专项拨款模式(补助金模式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